塑橡膠業

數位轉型

工業4.0/智慧製造

顧問專家解密—塑膠業超前佈署智能製造經營(下)

上一篇談到的「警告」,是預警告訴。意外狀況雖發生,但還是要能揭露出來,攤開相關影響及處理細節。因此,許多企業開始意識到IT與OT的融合和重構,但仍陷在物聯網取出數據要怎麼用的泥沼,OT數據究竟能用在哪?

作者

陳祈廷

554

・2021/11/01

以數據智能驅動工廠運作,形塑企業智能製造運營


上一篇談到的「警告」,是預警告訴。意外狀況雖發生,但還是要能揭露出來,攤開相關影響及處理細節。因此,許多企業開始意識到IT與OT的融合和重構,但仍陷在物聯網取出數據要怎麼用的泥沼,OT數據究竟能用在哪?


《延伸閱讀:顧問專家解密—塑膠業超前佈署智能製造經營心法(上)》


KPI是事後諸葛的概念,眼睜睜看著它發生,卻無計可施,投產永遠是當天第一批較準,接下來就是差異越來越大。想知道進度就得現場看,標準工時調整永遠是下批再說,這批還是照舊的排,卻期待交期要準時。


進度總會提前或延後,排程永遠僅供參考,想調整,100多台機器卻不知從何下手?產能不明確要如何承諾交期,報工不正確成本結算難參考,成本不準則業務報價都是問題。


在不希望異常狀況卻一直發生前提下,IoT加上工業機理數據化的分析模型,去偵測設備的變化,告訴你進度到哪裡?工時做多少?還有多少時間可以用,現場產能是否可以支撐,什麼時間點要切入做保養做更換,預判甚至可以納入排程。


當OT重新跟IT開始融合,KPI已經開始產生質變,IoT機器資料作為主角最大的特性,就是時間被層層撥開,以分鐘級、秒級、毫秒級的事件,開始走向決策的舞臺。這為工廠廣泛人員,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平民化視角。


工廠當然還會繼續使用那些總體KPI指標,但更有力可測量的參數,如機器等待、溫度、壓力、材料批次變化等每一個事件,都以有意義的方式,被一線人員感受其重要性,然後以連續放大、時間層層過濾的方式,最後才進入到KPI。


踩穩智能製造之路的每一步


企業開始正視危機,並重新思維公司管理配套,新的標準可以用什麼來當依據。透過OT收集來的數據,將可以提高生產進度可視之可靠度,透過感測器報警來取代老師傅的工作經驗,預告設備多久即將要到達極限,應該去做什麼樣的更換保養,生管可以隨時掌握現場最新生產變更動態,讓生產排程的可信度大幅提昇。


在機聯網收集過程中,數據要經過整理後才能轉化成管理依據,定義多久要回報,如何回報,又要回報給誰,比方說,受派機台接到臨時的插單,當日的工作如何快速調整,導致當日工作超載該如何處理?


唯有即時取得報工資訊與設備稼動狀態,才能做為現場主管快速應變處置的依據。當機台臨時故障維修時,可即時調整當日生產排程,以維持排程的準確度。


透由IT與OT融合架構,資訊透明正確,消除浪費,降低因人為疏失所造成的成本損失;深入現場資訊即時收集,減少等待浪費;品質資訊記錄異常,即時管理,提升品質追溯能力;料況透明即時正確,透過排產規劃更能快速正確答交;打造即時化基礎,開創數據化效益。


小結

資訊化時代的IT指標,在數位化時代正在被切換成OT指標。OT數據成為IT指標的先鋒;數位化轉型,意味著IT與OT的融合,但這絕不僅是IT技術和OT技術的融合,更是管理理念的變化。很多IT系統需要重構,OT系統也需要重構,二者合力,將會看見不一樣的工廠。(下篇/完)


觀看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nLRs6NX3TI&feature=emb_title


延伸閱讀

我們使用本身的Cookie和第三方的Cookie進行分析,並根據您的瀏覽習慣和個人資料向您展示與您的偏好相關的廣告。如欲瞭解更多資訊,您可以查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