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g height="1" width="1" style="display:none" src="https://a.gdt.qq.com/pixel?user_action_set_id=1200686054&action_type=PAGE_VIEW&noscript=1"/>

国内软件业需求量仍然很大

作者:鼎捷数智 | 发布时间:2012-11-30 14:50:34

  ◇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业的PMI指数中的经营活动状况仍然高达60%,说明软件行业的走向和制造业相反,没有因制造业的衰落而下降,具有反周期的特点。
  ◇离岸软件外包,因其进入壁垒较低,且回报率相对较高,对于拥有廉价劳动力的发展中国家较具吸引力。外包行业看好东软集团。
  ◇国内软件产品市场,发展中国家的本土软件企业凭借其本土优势,一般可以在应用软件细分缝隙市场占有一定份额,但长期来讲,该战略对于研发成本、技术和市场的要求极高,只有很少的优秀企业才可能在这一市场长期立足。国内软件产品看好用友和航天信息。
  软件产业是具有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之一。作为一种“无污染、微能耗、高就业”的产业,软件产业不但能大幅度提高国家整体经济运行效率,而且自身也能形成庞大规模,拉升国民经济指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软件产业将会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因此,软件产业是一个国家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参与全球化竞争所必须占领的战略制高点。
  中国目前的软件市场正处在扩张和飞跃阶段,行业的前景比较看好。从支撑IT市场规模和增长速度的因素看,不仅有消费者需求的上升和企业不断增长的需求作为拉动力,同时也有技术升级的驱动因素在里面,即IT行业可以通过创新,自己创造需求。
  中国目前套装软件的占比为11%左右,远低于全球平均的21%和美国的27%,服务有更大的差距。国际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减速,给中国的IT产业也带来负面影响,但仍有诸多市场机会可以挖掘,中国IT市场整体规模依然可观。IDC预计2009年中国IT市场规模将达到712亿美元,2007~2012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0.6%,是全球的2.3倍、美国的3.8倍,市场潜力巨大。
  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可以看到,软件行业的新订单和经营活动情况都处在比较高的水平,和全国各行业的平均PMI走势呈相反的趋势,说明软件行业还处在需求比较旺盛的时期,具有反周期的特点。
  从软件产业全球化特征出发,结合我国软件产业现状,我们认为,离岸软件外包业务模式和国内软件产品业务模式是当前国内软件行业比较适宜的战略选择。
  前一战略定位于离岸软件外包,因其进入壁垒较低,且回报率相对较高,对于拥有廉价劳动力的发展中国家较具吸引力。后一战略定位于国内软件产品市场,发展中国家的本土软件企业凭借其本土优势,一般可以在应用软件细分缝隙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但长期来讲,该战略对于研发成本、技术和市场的要求极高,盗版和购买偏好的影响也极大地限制了其发展,只有很少的优秀企业才可能在这一市场长期立足。
管理软件处于普及阶段
国内软件产品市场稳定
  在当前欧美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以内需为出发点的国内软件产品市场,受到金融风暴的影响较小,行业景气程度比一般企业高,需求比较确定。
  从企业景气指数走势对比图可以看到,尽管有所下滑,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景气程度仍明显好于一般的企业,受金融风暴的影响较少。
  低端市场上,小企业软件的价值是工具,可以替代手工操作,其中,财务软件需求量较大,其次为销售软件。比如房地产行业,核心竞争力是土地资源和人脉,小型房地产企业仅需要财务软件做账和销售软件卖楼。当经济环境不好的时候,这类需求会减缓,先不买软件,先用人工顶着。而且,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差,容易倒闭,这类客户不是重点。
  中端市场上,中型企业了解软件的必要性,而且有些已购软件可能使用不便,企业有重新选择软件的需求。这类客户对价格的敏感程度较低。企业购买软件除了控制成本需求,还有规范管理的需求,优化和固化流程。中端市场与区域特色相关性很大,金融危机中,东莞、温州等外向型企业集中的地区,一些纯粹OEM的、外向型的企业所受影响比较大;但内向型企业所受影响比较小,软件的需求还比较多。
  高端市场上,目前的市场环境是利好大于利空。高端市场分两类,一是有国资背景或已上市企业,二是非国资背景非上市企业。从国资委角度来说,要推监管体系,企业内部控制要基本规范。如中信泰富事件,如果有监控软件把它每笔资金进出都管起来,就不会出问题。越是金融危机,越是大环境不好,这类需求越多。对于非国有背景非上市企业,也面临风险防范,面临集团企业的放权和集权问题,如某些民营控股的医药集团,整合了若干医药企业,打造了医药平台,老总较大的担心是对子公司100%控股,但对子公司的业务看不到,他们需要管理软件来监控业务的发展。
  管理软件可以通过对成本的准确核算来达到节约目的,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一些企业正积极应对,把信息技术投入作为企业消除当前不稳定因素、消化成本上升的重要手段。
  在ERP成长期,中国企业信息化采用选择上还有些疑虑,企业多处于对“不上ERP是等死,上ERP是找死”的担忧和观望中;而现在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信息化是必需品,ERP已经务实地走入实际应用;客户更加成熟、更看重产品服务质量,使得“价格战”得以缓解,市场需求呈现持续稳定增长。
  在ERP普及时代,国内厂商主导,带动产业链发展:产品更加易用,通过快速实施,大大降低成本;企业管理与信息化普遍提高,ERP实施也是普遍成功,为ERP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ERP在中国增长率处于相对较高的态势,市场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用户对信息化需求的提升。国内ERP进入普及时代,大的ERP厂商也因此进入了收获的季节。供应商有成熟的产品,通过不断的宣传,带动客户认知到ERP的好处,价格也根据客户的大小和需求的多寡分成不同的套件,提供类似套餐的服务,整个行业进入良性循环阶段。ERP成为主流软件,而且逐渐集于成型套件产品中,包含了ERP、财务、CRM、SCM等,用户将自己的管理全部通过软件实施。
>

上一页:如何用电子商务破解五金企业信息化迷题

下一页:危机与契机 谈经济危机与ERP决策

相关新闻

关注我们

×

数据和智能方案提供商

想要进一步了解或咨询数字化解决方案?
我们随时在线为您服务,谢谢

在线咨询

400-626-5858

添加专属企微客服
获取行业最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