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g height="1" width="1" style="display:none" src="https://a.gdt.qq.com/pixel?user_action_set_id=1200686054&action_type=PAGE_VIEW&noscript=1"/>

企业信息化是构建新型工业的灵魂

文:原创

作者:鼎捷数智 | 发布时间:2012-11-30 14:50:34

  信息化是我们国家发展的战略方针,十四大到十五大提出推动国民经济的信息化,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十七大进一步提出了大力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在这样推进的历程中,我们为什么要从推进带动走到融合,企业如何践行两化融合的策略呢?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工业化由若干指标来衡量、由若干体系来表征。一种是按照农业和非农业的比重,这实际上是大部分国家从农业走向工业的标志。第二种是按国民经济生产的比重来衡量,第三种是按工业领域较重要的领域制造业的领域来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的程度。第四个是从工业化的阶段来衡量一个国家的信息化程度。

  衡量工业化、信息化较重要的标志,是工业化从机械化走向了规模化生产、自动化生产,乃至走到了智能化的生产,这应该也是当今工业化发展的较重要的标志。

  现代的工业化发展,首先要有引人注目的表征国家工业力量的工业产品,像现在的飞机,以及神州七号载人飞船成功飞行,实际上是现代高技术集成的工业产品,在这些工业产品的后面,有一个庞大的工业体系在支撑着工业产品的发展。如果说工业产品是工业体系冰山上露出海面的一角的话,那么在这个海面下面巨大的冰基就是我们庞大的工业体系和工业能力。一个国家工业的强大预示着一个国家工业能力的深厚与强大,所以这个工业体系就像这个冰基所蕴含的巨大的浮力,冰山越要显赫,冰基越要博大雄厚,工业能力才越强。所以,一个国家的工业体系和工业能力决定了其工业产品的技术水平和质量。

  在支持这个工业体系和工业能力的过程中,装备是工业体系的基础和核心。一个庞大的工业体系是要靠一系列工业装备来完成的,它是国家工业化的关键,是国民经济持续的基础,是国家工业的发动机。

  十七大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两化融合的道路,所谓的新型工业化就是我们在工业体系中,不断地创新出新产品,不断地要建设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新体系,不断地要建设我们工业的新能力。对于传统的工业硬装备要进行改造,要发展适合现代工业的以信息、软件为主的软装备,要构建新型的工业装备、新型的工业化生产线、流水线,打造新型的工业体系,进而来锤炼我们的工业素质和提高工业的能力。两化融合的本质也就是通过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融入来锤炼我们国家的新型工业素质,从而达到走新型工业化的目标。(制造业信息化 制造业erp管理软件)

  软装备是现代工业的灵魂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指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我们要使用信息和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工业领域的相关要素,这些要素包括了工业技术、工业装备、工业环节、工业产品,使之能够形成支撑工业能力的新型工业装备,提升工业的素质和工业能力的一个过程。

  只有硬装备和软装备融合起来形成新型工业的装备,才是我们工业体系融合以后具体的载体和体现。硬装备就是有多少的生产线等等,软装备就是企业里有多少管理系统、流通系统,它是为现代工业提供软能力的灵魂,也是新型工业化装备的大脑。

  同时,融合的过程就是工业装备构建和融合的过程。有的企业津津乐道:我又有一项新的技术应用到工业中去了,但这仅仅只是一个应用,这种应用可以形成一个单项的工业技术,也可以形成单项工业的组件,但是要真正构建起新型工业能力,必须通过集成、协同和能力建设,形成企业的创新设计平台、现代管理平台、快速相应的制造平台和综合集成的平台。形成了这样的工业体系和工业能力,才支持我们现代工业的发展。

  所以,两化融合通过信息技术与工业要素相关的集成和渗透,逐渐形成软硬一体化的工业装备,目标是提高工业能力和锤炼工业素质。

>

上一页:什么是敏捷制造?

下一页:企业升级ERP 开启信息化的绿灯

相关新闻

  • 企业升级ERP 开启信息化的绿灯

    在许多大型企业上马ERP之后,中小企业当仁不让地成为ERP的生力军

  • RFID制造业信息化的应用

      制造业作为我国工业的主体,总产值约占全国GDP的42.5%,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 什么是敏捷制造?

    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这一概念是1991年美国国防部为解决国防制造能力问题而委托美国里海(Lehigh)大学亚柯卡(Iacocca)研究所,拟定的一个同时体现工业界和国防部共同利益的中长期制造技术规划框架

关注我们

×

数据和智能方案提供商

想要进一步了解或咨询数字化解决方案?
我们随时在线为您服务,谢谢

在线咨询

400-626-5858

添加专属企微客服
获取行业最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