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信息化 五大变局冲击下的八大变化
文:鼎捷ERP
作者:鼎捷数智 | 发布时间:2012-11-30 14:50:34
摘要:通过对以上制造业五大变局的研究,我们看到:中国的制造企业已经处在国内、国外市场一体化、国内、国外竞争对手一体化的竞争环境中了。一般化提升制造能力将向提升网上经营能力转化 跨国制造业的五大变局表明:网上经营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一种核心经营能力,战略经营能力。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中国未来的比较优势仍然在制造业。因此,加快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对于加快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的制造业信息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到2003年6月制造业信息化指数增长达到18%。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和互联网周刊发布的“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的调查结果显示:在“500强”中有400家以上属于制造业企业。
中国虽然正在向制造业大国转化,但应该看到,中国制造的产品品种少,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还较低,目前真正在全球市场上处于领先水平的制造业企业则更少。从制造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看,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特别是创造产业的主体技术多依靠国外,企业集中度低,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而且围绕大型骨干企业的中小企业群体也未形成。距离实现决策信息化、生产过程信息化、市场需求和生产供给信息化、企业管理和社会管理信息化的目标,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因此,要加快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信息化产品的生产企业和为制造业服务的信息化产品和方案提供商,都应该把握和认识世界制造业的发展态势和发展特点,必须分析和看清制造业信息产品化市场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变化。
把脉世界制造业的五大变局
研究中国制造业信息化产品市场,必须认识和把握世界制造业市场的变化。
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由于信息技术的推动,国际制造业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是:
1、由实体制造向“虚拟制造”转变
由实体制造向“虚拟制造”转变是国际制造业在信息技术推动下产生的显著变化。
虚拟制造只有在信息技术充分发展的条件下才能进行。虚拟制造凭借先进的信息传播手段和无形资产去整合别人的资源、别人的力量,以其独有的核心能力进行整体策划或资源调配,就能实现其战略构想。如美国著名的耐克公司:自己只生产 “耐克鞋” 关键的气垫系统,其余全由外部加工制造商提供。凭借其独特的设计能力,耐克公司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新产品的研发和市场营销上,通过无形资产输出,在全球范围制造和销售“耐克牌”运动鞋,其产值连年以20%的速度递增。
2、由完全制造向网络化总装制造转化
网络提供了制造商和加工厂之间的较短路径连接和较快速度成交的现实可能性。利用这一优势,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建立零部件的加工基地,自己负责产品的总装与营销的经营模式,近年来获得了飞速发展。
如波音747飞机的450万个零部件,就来自近10个国家,1000多家大企业,15000多家小企业。由英国总装生产的汽车:其发电机来自瑞典;控制设备来自德国;底盘、弹簧来自美国;车身来自意大利。网络,已经成为过程控制的调度、指挥和控制中心。
3、由本地制造向转移制造转化
当前,制造业跨国转移的总趋势是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由技术领先国向其他国家扩散。这种转移突出的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由于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成本的日益增加,他们开始把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纷纷移向发展中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力求在全球竞争中取得成本优势。
其二是:由于发达国家企业面临来自环境保护方面的压力日增,迫使他们将对环境具有较大负面影响的资源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移向发展中国家,实行污染转移。
网络使这种跨国转移成为了可能。他们通过网上进行原材料的采购和调拨,进行生产的调度和管理,又通过网络把产品销往全球市场。
4、由单纯制造向制造服务业转化
由于制造业从总体上来说利润呈递减趋势,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则呈利润递增趋势,跨国制造公司出于追逐利润的需要,纷纷调整其战略,将竞争重点从产品制造转向客户服务,以提高制造业的获利能力。
如通用电器(GE)明确提出要把GE由制造业公司转变为服务业公司,并已经进行了战略调整。原有制造业的业务则进行转移或外包。这种跨国公司战略结构的调整,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制造业的跨国转移。
美国清晰地反应了这种转移的趋势。1980年至1990年10年间,美国对印度直接投资的90.8%、对台湾直接投资的75.1%、对新加坡直接投资的66.6%、对菲律宾直接投资的75.1%,都在制造业或制造服务业中找到了技术与资本的对接点。
5、由封闭型技术研究向全球化合作研究转化
制造业企业间的战略购并导致了制造业资源的重新配置。 以往制造业的技术研发多是在封闭状态下,独自进行。为提高新技术的生命周期,减少研发风险,提高竞争力,制造业跨国公司逐渐加强了研究开发的全球化合作。在美国的硅谷地区,30%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是在日本与欧洲进行的,90%的组装工作是在第三世界进行的。
从1990年起,中国大陆吸收外资已达2300亿美元。中国做为一个世界制造业的生产基地,跨国公司正在将其研发中心,以惊人的规模和速度向中国转移。
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调查数字显示,目前《财富》五百强公司中已有近400家在中国投资了2000多个项目。世界上许多有名的电脑、电子产品、电信设备、石油化工等制造商,已加速向中国转移。目前已不仅是生产的转移,而是包括采购、研发等在内的一体化转移。
前不久世界五百强排名第九的美国通用电气明确宣布,在2005年以前,该公司在中国大陆的年采购额将达到50亿美元。该公司在上海建立的研发中心也已成为其全球三大研发中心之一。无独有偶,摩托罗拉(中国)公司也于日前宣布,未来5年在中国大陆的研发投入将突破100亿元人民币。年产值也可望超过100亿美元,占该公司全球总额的三分之一。
通过对以上制造业五大变局的研究,我们看到:中国的制造企业已经处在国内、国外市场一体化、国内、国外竞争对手一体化的竞争环境中了。这也就是说:制造业的信息化是在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争夺国际资源的大环境下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制造业信息化仅仅进行计算机设计和制造,进行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的应用,进行设计手段的技术跨越和实现网上办公,显然已经远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和市场竞争的需要。
五大变局冲击下的八大变化
在世界制造业五大变局的冲击和影响下,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产品市场也发生了和发生着许多变化。认识、研究和把握这些变化,才能使我们自主生产的信息化产品跟上时代的节拍,适应制造业企业发展的需要。
我国制造业信息化产品市场都发生了那些变化呢?
一、市场主体,将由方案提供商变成方案应用商
我国网络经济发展到今天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几个或几十个软件制造商、信息产品供应商依附媒体,蛊惑市场、造势市场时代的终结。广大企业和企业家正以即是信息的需求者,消费者又是信息的创造者的姿态。昂首阔步地走上了信息消费的主战场,理直气壮地成为了网络信息产品消费的主体。
这种主体地位的转变,将使制造业企业由被动消费变成主动消费。选择消费,比较消费,计算信息化投入产出成本、计算信息管理质量成本的崭新消费观念必将逐步确立和形成。“网络产品的说客战略”、“铺天盖地广告的造势战略”、“借名人之嘴的点金战略”、“用红头文件强行推销信息产品的下令战略”都将逐渐失去其光环和锐气。
哪些技术、哪些产品、哪些软件、哪些方案能为消费者带来效率、带来效益、带来商机、带来市场的才将是在未来市场上站得住,叫得响,吃得开的产品;才将是具有生命力、有竞争力的产品。
反应这种变化的较典型的案例是奥克斯集团。2001年,在国内外众多实施ERP失败案例的警示声中,奥克斯敢为人先,投资2500万,毅然上马ERP。一年半以后,项目一举获得成功。成为了我国民营企业成功实施ERP的典范。
奥克斯成功实施ERP的一个秘密武器和基本经验,就是信息化项目中的主体意识。奥克斯确定了企业是信息化主体的战略定位;确立了企业信息化就要见实效的战略目标;确立了企业主要领导是信息化项目第一责任人的问责原则。正是这“三个确立”,使奥克斯走出了一条民营企业信息化的成功之路。
二、 市场比拼,方案将成为竞争的第一比拼点
方案是企业的一面镜子。是一个信息产品供应商技术内涵、管理能力和服务质量的外在表现。无声的方案本身就会成为一种有形的竞争力。
当前,制造业信息化的方案满天飞。在IT168组织的信息化专家对25000个方案的评审中,科学性不足,安全性不够,扩展性不保。靠模块堆积,图示唬人的方案占了近四成多。相当一批方案写手,不懂得编写信息化方案的要求,要领和基本常识。
上一页:关于加强制造业信息化的战略研究
下一页:SCM的需求稳超ERP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