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保护和电子商务的对接
文:鼎捷ERP
作者:鼎捷数智 | 发布时间:2012-11-30 14:50:34
摘要:在不久前举行的中国传统技艺大展上,一些专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要找到一个良性的、自己能够发展的动力,生产性保护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方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对地处偏远的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开展生产性保护尤为迫切。
在不久前举行的中国传统技艺大展上,一些专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要找到一个良性的、自己能够发展的动力,生产性保护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方式。OA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是指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产生经济效益,并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保护,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B2B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对地处偏远的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开展生产性保护尤为迫切。传统手工技艺的制品耗时长、制作繁复,往往难以形成商品化和转化成直接经济效益。受工业化冲击,地处偏远、难以批量生产、成本高的传统手工艺产品找不到大市场。机械化生产的旅游特色产品往往将民族艺术产品“粗鄙化”,进一步冲击了传统手工艺精品的消费。政府扶持、补贴可以保住文化遗产存活,但缺少市场就难以保证传统技艺的可持续发展。这成为传统文化遗产的“死结”。
在这个电子商务盛行的时代,如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中引入电子商务信息化、订单化、跨地域化生产销售模式,应该能打开一个新的保护局面。如采取公司+手工艺人+原产地作坊订单生产和网上销售的经营模式,在保护地建立民族工坊,与“非遗”传承人或老艺人签约,确立该种产品标准,与有手工生产传统、专长的户组签订订单,形成生产性保护网络。具有手艺的村民可以在农闲之余进行生产,每个月也能有较好的额外收入。这样既充分利用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也有利于传统手工工艺的传承。
应该看到,电子商务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必然的趋势。这对于深入保护和合理利用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文化遗产融入当下生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上一页:金融危机下电子商务的新应用看好
下一页:B2B电子商务行业的第一轮洗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