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g height="1" width="1" style="display:none" src="https://a.gdt.qq.com/pixel?user_action_set_id=1200686054&action_type=PAGE_VIEW&noscript=1"/>

ERP实施中的成本控制

文:鼎捷ERP

作者:鼎捷数智 | 发布时间:2012-11-30 14:50:34

  摘要:伴随着ERP实施进度的进行,涉及的实施质量、工期进度等必然会产生一系列成本,这些置于ERP实施直接成本之外的成本,一般称为外延间接成本。三.避免ERP实施外延成本失控的对策 成本管理是纵向贯穿ERP实施活动的全过程,横向涉及项目经理、实施团队、财务等职能部门。

  ERP实施可以说是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质保量的完成ERP实施已属不易,还要确保在合理的成本范围之内,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因此,降低ERP实施成本,是企业在进行ERP实施时永恒的话题。也是在目前世界性经济危机之下,较受ERP实施团队关注和较热讨论的话题之一。但是说到要如何降低ERP实施的成本,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一个ERP实施项目其成本要素可分为直接实施费用和间接实施费用。虽然不少ERP实施团队在ERP实施启动的时候都会制定成本控制目标,但很多ERP实施项目的成本管理依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是成本管理的“黑洞”主要存在于间接成本中,而大家往往又对外延间接成本缺乏足够的重视和认识,使得成本控制始终不尽人意。

   一. 为什么ERP实施在成本管理上总是失控?

   (1)在成本管理认识上存在误区

   ERP实施成本管理是指通过控制和管理ERP实施过程的费用来实现目标成本。长期以来,在ERP实施中一提到成本管理就想到这是成本核算人员的事情,简单地将ERP实施成本管理的责任归于成本核算主管或财务人员。其结果是ERP实施人员只负责实施质量和实施进度,而成本管理人员只负责成本核算管理工作。表面上看起来是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各司其职,但其实却存在一个很大的漏洞,就是忽略了成本责任。例如,ERP实施人员可能采用了可行但不经济的实施方案使成本增大,或为了赶工期而盲目增加人员和加班导致增加人工费用,或实施人员没有深入了解功能和质量需求,导致需求变更频繁,从而增加了过多的无效费用支出。由此可见,成本核算人员只是成本管理的组织者,而不是成本管理的主体,不走出这个认识上的误区,就不可能搞好ERP实施的成本管理。

   (2)与现实脱节的事后成本管理模式

   与现实脱节的事后成本控制方式也是失控的主因之一。目前,许多ERP实施项目的成本管理仅限于定期的财务报表,是一种事后检查的手段,缺乏事前预测和动态过程控制。例如,没有在ERP实施过程中将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进行比较,没有计算和分析成本差异,更没有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及时的有效措施。不能做到ERP实施成本的日清月结,使到在ERP实施过程中不清楚是否超出预算,更无法实现实时动态的成本控制,甚至脱离了成本计划,更谈不上资金计划的准确性。

   (3)没有形成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制度

   任何活动都应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制度才能取得成效,ERP实施成本管理也不例外。实施经理在成本管理及效益方面是要负主要责任,但其他实施人员也要有相应的责任,及相配套的管理制度来约束和激励。而现在许多ERP实施团队并没有很好地将责、权、利三者结合起来,只是简单地将成本管理的责任归于成本核算主管,没有形成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例如,因为没有制定成本考核制度,结果是成本高和成本低一个样,或干好干坏一个样等奖罚不分明的局面。不仅严重挫伤有关人员成本节约的积极性,而且给成本管理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 什么是ERP实施的外延间接成本?

   (1)影响实施成本的二大要素

   在ERP实施过程中,一般来说是要对影响项目成本的各种因素加强管理,并采取有效措施将实际成本严格控制在预算范围之内。简单的划分,影响ERP实施成本有两个主要因素:第一个是直接成本因素,包括三大内容:①是ERP实施人员的直接人工成本,包括人员的选择、安排、培训和组织成本;②是实施ERP需要用到的软硬件设备成本;③是ERP实施活动的管理费用,例如出差费用、办公场所、办公用品、各层次沟通和会议等管理成本。第二个是外延间接成本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是质量控制成本;②是工期损失成本。而实践证明,ERP实施成本管理失控的“黑洞”往往主要存在于外延间接成本中。

   (2)什么是外延间接成本?

   伴随着ERP实施进度的进行,涉及的实施质量、工期进度等必然会产生一系列成本,这些置于ERP实施直接成本之外的成本,一般称为外延间接成本。管理好这些外延间接成本,对ERP实施效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①质量控制成本:是指在ERP实施期间,涉及实施质量的一系列外延成本。它们包括实施质量预防成本、实施质量鉴定成本、实施质量修正成本。因此,质量控制成本管理的目标是使这几类质量成本的综合达到较低值。因为对ERP实施成本效益而言,实施质量并非越高越好,超过合理水平时属于质量过剩。无论是实施质量不足或过剩,都会造成质量成本的增加。制造业信息化

   ②工期损失成本:在ERP实施中如何处理工期与成本的关系是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它主要表现在:一是实施经理为了使工期提前而采取的费用,包括为缩短工期而必须增加的额外费用。例如,为缩短工期的加班费、奖金等人工费用等。二是发生ERP实施延期而增加的费用。因为延期会导致人员工资、补助,和相应的其他费用增加,严重的时候还会因为延期造成大大超出项目预算。三是如果工期拖延从而导致实施失败或暂停的损失。以上这些引起的工期费用,可统称其为工期损失。

  三.避免ERP实施外延成本失控的对策

   成本管理是纵向贯穿ERP实施活动的全过程,横向涉及项目经理、实施团队、财务等职能部门。笔者结合ERP实施成本管理的经验,在这里提出避免在ERP实施时外延间接成本管理失控的思路与对策。

   (1)建立实施成本责任制

   项目实施经理的成本责任,不同于工作责任。有时工作责任已经完成,甚至还完成得相当出色,但成本责任却没有完成。因此,实行项目成本负责制,就是要求项目经理对项目的进度、质量、成本等全面负责。

   在ERP实施过程中应以项目经理为责任人,按照不同的成本要求将目标成本进行细分,纵向分解到各实施人员,横向分解到各职能部门,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项目成本管理格局。并要把个人利益与成本指标密切挂钩,项目经理依据细化和分解的成本责任与各责任人签订合同,明确成本考核指标,努力降低外延间接成本,如工期损失和质量控制成本,做到奖罚分明。

   (2)成本管理由事后审计改为动态控制

   在传统成本管理模式中,成本管理部门虽然在项目初期会给ERP实施团队制订一个简单的项目预算成本目标。但由于没有及时的成本信息支持,并不能及时了解项目实际成本,也就难以和预算成本进行对比分析,当然也就不能对实际目成本进行有效的管控。因为在传统管理模式下,成本管理是在项目结束后对实际发生的成本进行审计。但这既不可能改变项目盈亏的事实,又不能分析项目盈亏是成本控制不严还是由于环境变化所导致的。因此,传统模式下的成本管理并不能真正有效的控制项目成本,只是项目结束后审查项目盈亏状况而已。所以,把成本管理模式改为按实施进度及时评估成本指标达成度,对成本进行动态控制和管理是势在必行的行动之一。

   (3)从质量管理上要成本效益

   ERP实施质量成本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实施质量预防成本、实施质量鉴定成本、实施质量修正成本。一般来说,实施质量预防成本往往较低,虽然随着质量要求的提高逐渐会增加,但该项成本往往能发挥较大效益;而实施质量鉴定成本一般是随着ERP实施内容和范围的增加而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但这项是必要的成本支出;但实施质量修正成本则不然,主要是因为ERP实施质量较差造成大量活动需要返工,这类成本损失的花费往往是较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浪费,也是较值得我们关注的一项外延间接成本损失。因此,要想从质量管理上获得成本效益,必须做到三者交叉结合,找出一个质量损失成本较低的理想点。

   (4)控制工期损失以获取较大成本收益

   如何处理工期与成本的关系,核心在于寻找出两者结合的平衡点。即工期的管理与控制对ERP实施和项目经理来说,并不是越短越好,当然更不能随时延期。而是需要通过对工期的合理调整来寻求较佳工期成本点,把工期损失成本控制在较低点,工期损失成本较低点往往就是成本效益的较大产生点。

  

上一页:2009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机会需作深度市场细分

下一页:ERP、CRM、PDM成为企业信息化重要拼图

相关新闻

  • ERP、CRM、PDM成为企业信息化重要拼图

    摘要:正如联想的尝试,挺进制造业上下游的技术研发和服务环节才能确保制造的奶酪

  • EIM市场的发展良莠不齐

    摘要:基于单位管理者的这些隐忧,一种新的即时通信软件、机构级别的即时通信软件——EIM就应需而生并逐渐走红

  • 2009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机会需作深度市场细分

    摘要:金融危机在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冲击、影响中国沿海出口加工制造企业,小型企业、客户较为单一的企业、资金链管理不善的企业出现倒闭,其他制造企业随着宏观经济出现明显的通货紧缩特征,也随之大幅减产

关注我们

×

数据和智能方案提供商

想要进一步了解或咨询数字化解决方案?
我们随时在线为您服务,谢谢

在线咨询

400-626-5858

添加专属企微客服
获取行业最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