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g height="1" width="1" style="display:none" src="https://a.gdt.qq.com/pixel?user_action_set_id=1200686054&action_type=PAGE_VIEW&noscript=1"/>

ERP内部集成的基础数据

文:鼎捷ERP

作者:鼎捷数智 | 发布时间:2012-11-30 14:50:34

    运行ERP内部集成涉及到的数据很多,这里只介绍其中较基本的数据,这些数据不仅都是运行MRP系统必不可少的,对尚未实施ERP的企业同样值得关注。
    实现信息化管理是企业走向全球化的必由之路,打好基础非常重要。企业哪怕暂时不上ERP系统,但是如果能够按照ERP系统的要求,打好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一旦上ERP系统,将会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一样,很容易转换,大量数据资源可以得到保护,继续使用。同时,也将会大大缩短ERP项目的实施周期。

1.  数据规范与准确性
    在介绍基础数据之前,先要对信息化数据的要求和数据的类型有一个基本了解。
1.1  信息化管理需要绿色信息
    我们在2.2.3节曾经强调:信息集成的首要条件是信息必须规范化,或者说必须有统一的标准。
    数据的准确性是保证ERP项目实施成功的必要条件,而信息规范化又是准确性的前提,没有规范就谈不上准确。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基本要求。这里,“及时”指必须在规定的时间进行和完成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数据的价值是有时间性的:“准确”就是必须去伪存真、符合实际;“完整”是指要满足系统对各个数据项规定的要求,没有疏忽和遗漏。这3方面要求缺一不可。
    软件的功能再强,也难以分辨数据的真伪,较多只能做一些逻辑判断。如日期的先后、字段或数字的位数、是否大于或小于某个值等。例如,数字应当是10000,如果录入10001,计算机同样接受,但如果规定是5位数,录入了100000,系统会提示:位数不对。人们比喻说:计算机较讲诚信,不论人跟它说什么,它总认为是真实的。换句话说计算机是一个“聪明的大傻瓜”,它有很强的运算能力,但却分辨不出真伪。对计算机讲假话,你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没有意义的废话,国外叫“垃圾进、垃圾出”。数据不准是实施ERP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企业在实施ERP内部集成系统之前,一定要下决心,用严肃认真的态度,采取必要的严厉措施,保证各项数据的准确与完整。一定要把“保证数据准确”作为一项质量问题对待,纳入到全面质量管理(TQM)的范畴,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严格管理。
    数据准确从广义上讲还有合理性的含义。但是数据的合理性不是在录入数据时就能完全做到的,要在实施和应用的过程中,不断运用工业工程学的原理,如工作分析、物流与设施布置、激励机制等,对输入数据的合理性作反复验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提升管理水平。
1.2  保证数据准确的措施
    Computerworld根据TheDataWarehausinglnstitute2003年3月的一项统计,不正确和“劣质”的数据使美国的商业每年损失611亿美元(不限于信息化);这确实是一个骇人听闻的天文数字,至少可以说明数据不准的严重性,姑妄听之。另一个问卷调查,调查了647个采用了数据仓库和商务智能的单位,其中有一半没有任何改进数据质量的计划:在这种情况下,电子商务智能(B1)的应用只能像是在过愚人节。
    我们不妨把范围再缩小一些来看数据差错造成的浪费和损失。据美国食品杂货制造协会(Grocery Manufacturing Association,GMA)2003年9月的一个统计,管理人员12—23%的时间在用来纠正定单和发票的错误,销售收入损失的3—5%是由于库存数据不准造成的,每纠正一个样本上的错误要花费60~80美元……。
    可见,数据不准造成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由于缺少这种后果的数量化,往往被人们忽略。信息化管理需要的是简洁的、反映真实情况的、对管理决策有价值的、没有污染的绿色信息。
    为了做到数据准确,有一些工作应当引起注意。
    ●企业高层经理要把“数据质量”作为一种严肃的质量问题看待,是全面质量管理 的一项重要内容。不良数据会产生“质量成本”,同样会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必须不放过任何影响“数据质量”的因素,加以彻底解决;
    ●把重视数据准确作为树立全员质量意识的企业文化对待;
    ●培训员工,使人人都了解真实数据对管理的重要性,了解ERP系统对数据的要求;
    ●健全责任制,建立鼓励员工提供正确数据和信息的激励机制和奖惩制度;
    ●定期清理数据,改进数据流和业务流,清除冗余和无用的数据;
    ●建立自检和例行的审计制度,发布数据质量通报;
    ●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为数据准确提供保证。例如,足够的仓储设施保证物料分类存放,便于存取和盘点;添置必要的计量仪表和相关设施等。通常,我们把各种管理数据归纳为3种类型。
1.静态数据(或称固定信息)    。
    一般指生产活动开始之前就可以着手准备的数据,如物料清单、工作流中心的能力和成本费率、工艺路线、仓库和货位代码、会计科目的设定、供应商管理文档和客户文档等。
    由于我们所处的客观环境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即使是所谓静态也只能是相对的;就是说,静态数据也要定期维护,保持其准确性。系统运行时,访问静态数据一般不作处理。
    为了缩短ERP系统的实施周期和投资回收期,在大量投资之前,就可以在接受和理解ERP原理的基础上,着手准备各类静态数据。
2.动态数据(或称流动信息)
    一般是指经营生产活动中发生的数据,不断发生、经常变动。如客户合同、库存记录、完工报告等都是不断会增减修订,一旦建立,就需要随时维护。当我们说“实时企业(RTE)”时,对企业内部来讲,就是指所有的相关业务部门和人员,不论地处何处,都能够实时地掌握动态数据。如果是整个供应链管理,还必须有相应的信息技术和远程通信设施支持,才能实现。
3.中间数据(或称中间信息)
    中间数据是根据用户对管理工作的需要,由计算机系统按照人们设定的逻辑程序,综合上述静态和动态两类数据,经过运算,形成各种报表。它是一种经过加工处理的信息,供管理人员掌握经营生产状况,进行分析和决策。
    ERP内部集成系统中的主生产计划(MPS)和物料需求计划(MRP)都是根据静态和动态数据加工处理后生成的中间信息。进一步说,基于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的业务智能(B1)系统提供的信息也属于中间信息。
    如何综合处理静态和动态信息得到中间信息,·完全是根据管理特点的需要,制造业中的不同行业和企业对中间信息的报表形式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作为一个ERP管理软件,“报表生成工具”是必不可少的(有的软件叫做“报表生成器”)。这样的工具应当便于不具备太多计算机知识的一般管理人员使用。MRP/ERP软件会提供大量基本的、各类制造行业都会用到的中间信息报表,只有当人们对MRP/ERP原理理解得比较透彻,才能有效地发挥这些中间信息报表的作用,项目实施进程中的原型测试模拟,就是要着重解决这个“理解”问题。
    在一个信息化管理系统中,静态和动态数据是输入数据,中间数据是经处理后的输出数据。如果输入的数据是不可靠的,那么加工处理后输出的中间数据也是不可信的,不能依靠它做出正确的决策。一项中间数据的生成,需要依据由多个部门提供的静态和动态数据,是实现信息集成的结果。这也是为什么要强调把维护数据准确、讲真话,作为一种企业文化来提倡,没有这种文化,要实施信息化管理是很困难的。早期APICS
的一些专家曾建议考核实施MRPⅡ的企业时,把实施水平分为A、B、C、:D 4级,其中,数据准确性是考核的主要内容。

3.  主要基础数据
    运行ERP的内部集成系统(MRPⅡ)必须先建立一系列较基础的数据,这对任何 制造业的ERP系统基本上是相同的,已形成一种默认的标准。主要基础数据的相互关系及输入顺序如图12.1所示。图中各行数据上下排列位置只是为了便于用连线表达其相互关系,在同一行中的数据有录入先后的要求,如先有仓库,后有货位,设置仓库货位后,才能运行仓库管理等。

      
    图12.1中的数据可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1.物料与产品信息(图12.1中第4行)
    我们在第4章介绍过,产品信息是通过物料清单来描述的。物料清单中所涉及的物料,都必须先建立好文档,也就是物料主文件或主文档(英文是itemmaster、itemrecord或partmaster)。一种物料可能用于多种产品,但主文件只有一份。这就象企业里的员工可以在各个部门之间调动,但人事档案只有一份。没有建立物料文档的物料不能进入物料清单,系统会不认,屏幕上会出现提示:“没有这个物料”,中止运行。
    在建立物料主文件之前,要对每个物料进行编码,赋予惟一的物料号。在编码之前,还要确定所有物料的分类。
2.能力信息(图12.1中第2行)
    物料计划是一种需求计划,要与能力计划相伴运行,处理好供需之间的矛盾。需

上一页:制造业的生产类型和需求相应策略分析

下一页:物料清单的编制1

相关新闻

  • 物料清单的编制1

    任何一个产品都是由若干个“单层结构”组成的,单层结构中的上层物料,我们称为“母件(parent)”,下层物料称为“子件(component)”。只有明白产品是由多个单层结构组成的道理,才能处理好“借用”、“通用”、“选用”之间的区别,正确编制物料清单。

  • 物料清单的编制2

    3.混合应用 还可以采用代码中某些位数是有含义的,而另一些位数是无含义的流水号,结合起来编码。物料主文件中会包含一些动态数据,如现有库存量、实际成本等,它们与有关程序集成,可以随时显示更新的数据。

  • 制造业的生产类型和需求相应策略分析

    定货生产的P/D值又次之,根据合同确定需求量,多为标准或定型设计的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同定单设计相比,只是省去设计周期。定单设计的P/D值为1,需求周期等于总提前期,要根据客户要求专门设计,属单件小批量生产。

关注我们

×

数据和智能方案提供商

想要进一步了解或咨询数字化解决方案?
我们随时在线为您服务,谢谢

在线咨询

400-626-5858

添加专属企微客服
获取行业最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