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工程有关的问题
文:鼎捷ERP
作者:鼎捷数智 | 发布时间:2012-11-30 14:50:34
第六节工程
较狭义的工程,是描述“做什么”和“做到什么”。
也就是说,是对目标的描述和成果的检测。至于这个工程目标的实现,是
“过程”和“方法”的事;而有效、快速地实现“过程”和“方法”所需的,就是“工具”。
这种软件工程体系层次(SoftwareEngineeringArchitecturalLayers)被描述成一张图,我很有幸地在第一次画它的时候,将它画成了一堆牛屎。因此我从此都把它叫“牛屎图”:
过程伴随工程而出现,解决的是工程中“步调一致”的协作问题。那么工程是因为什么而出现的呢?
很显然,软件规模的不断增大是根本的原因。所以你会看到在几年前,开发一个工具可以不讲工程;或者现在在你的WORD中,为了将半角替换成全角字符而写的那个宏,也不需要工程。
接下来,即使协同软件规模增大,如果有一个牛人中的超牛人,愿意用20年来写一个任意庞大和复杂的操作系统,他也是能做到的。然而现实中不会有软件公司给他这样的机会。
项目的“复杂”可能要求不同知识领域的角色参与,而“庞大”则要求更多的(人力、技术与管理)资源。 “团队”作为开发行为的模式,是软件规模和复杂度渐次累积的结果。
团队必将越来越庞大,因为(与工程对应的)软件规模必将越来越复杂。没有团队意识的软件公司在高度过程化、通晓方法理论、拥有大量工具的集团军面前,必将一触即溃。
第七节 组织
工程理论其实是包含组织学的。然而我在上面的那张图中,将组织与工程分离开来,并在二者之间画下了一道纵向的线。
即使如图上所表现的那样,工程关心的是“需求”、 “配置”和“文档”等等这样一些要素,那么这样的工程还是停留在技术层面的:关注的还是工程的实现细节,而非目标。从角色的角度来看,这是项目经理和技术经理所共同关注的那一部分。
作为那个解结的人,你应该知道这个图例上的需求管理决定了你的阶段性目标,配置管理决定了你检测的方法,相关的文档化工作是沟通的渠道,以及协调团队矛盾的手段。 ‘‘需求”、 “配置”和“文档”等等不仅仅是你每日一成不变的、模式化的工作步骤,而且也是解结的工具与方法,或者是你实施管理思想的道具。
此外,你(项目经理)还必须关注于人力资源、项目资金及多个项目之间的协调等。这些与工程本身并没有直接关系,而是“组织”方面的内容。
所以在工程环节中,“文档管理”和“配置管理”等中的那个词汇“管理”,是管理的具体技术和方法;而在“组织”这个环节中的这个“管理”,才是真正的管理学上的用词。
我在这张图上,试图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明:作为项目经理,你必须有一部分的工作是非技术性的。甚至,你可能绝大部分的工作是非技术性的——因为与技术相关的管理技能(需求、配置、过程管理等)可以由开发经理来做,或者公司对于这一方面有较统一且成熟的规范,因而无须投入过多的精力。
你必须更关注于对这个(或这些)工程的组织与计划。站在“组织者”这个角色上,你现在要考虑的内容可能会是:
》 为项目的各个阶段建立计划,并逐渐地细化计划的内容,以及确立项目过程中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计划阶段的优先级和复杂度;
》 确立项目或者产品阶段目标,成果的准确描述、定位,以及整个项目 的质量目标及其评核办法;
》 对团队中的不同角色展开培训,以指导并协调角色间的工作,从而消除因为工作习惯的差异带来的影响;
》 为每二个人准备他所需要的资源,这不单单是把一套shareware变成正式版或者把512M内存变成2G,还包括准确地评估他的工作量,以及决定是否为他增加一个(能协同工作的)副手;
》 决定在哪些环节上反复审核和回顾,而在哪些环节上采用较为宽松的方式以加快进度;
》 习惯于开会、组织更短而有效的会议,以及建立激励机制, 当然也刀、要忘记让每一个成员意识到这一项目的风险;
》 不要乐观。
即使你做好这一切,可能项目的结果仍然不够理想。但是你应该知道,好的项目经理并不是不犯错误的人,而是以尽可能少的失败来获得成功的那个人。
无论是你的团队成员,还是你的老板,对重复的错误以及可预料的错误都是不会宽容的。——在—个团队中,失去了组员的信任比失去老板的信任更可怕。
所以回顾每一个项目,或者项目中的每一个阶段,以及与每一个团队成员交流的细节,是你的日常工作。
第八节BOSS
很多人以为BOSS是给自己发钱的那个人,这其实是错误的。发钱的决策通常是由以下三个角色来做出的:
》 部门/团队经理:你的直接上司,他是雇佣你的人,是他用薪金的多少来衡量你的价值,或者反之。
》 纪效经理:如果你的公司有这个角色的话,那么他总是盯着你的错误以决定你薪水的扣除比例。
》 财务经理:有钱?没钱?没钱?有钱?……
BOSS并不决定你的薪水。
BOSS在公司中解决的是‘‘经营’’问题。这其实是在比“组织”更靠外侧的一层——在前面的图例中并没有给出,这也意味着“经营者”与“工程”基本没有关系。
在一个更大规模的组织机构里,你可以更直接地观察到“经营者”与“组织者’’之间的差异。例如公司的大小股东是“经营者”,董事会通常是解决经营问题的地方;而总经理、执行经理及各个部门经理则是各级的“组织者”,经理办公会则是解决组织问题的地方。
你应该清楚,真正的BOSS是经营者。这有助于你明确你被雇来的原因,你的工作是面向哪一个层面的,以及你或者你的上司有没有权限来决定一个项目是否应该立项,或者中止。
BOSS(经营者)决定了一个方向,组织者保证决策与这个方向是同步的,而工程是在这样的一个方向、决策的构架下的一个具体行为。
工程中没有BOSS。
第九节上帝之手
从较初的简单编程开始,到现在工程团队的组织开发,实现(一个软件)都是较终的目的。所以可以这样说:实现,是软件开发的本质需求。
我们看到,正是出于实现的需要,我们才设计了一些数据结构或逻辑结构来映射物理模型。因此类似于过程、单元、记录(结构)、对象等的出现,其实都是出于编程实现的需要:
而后,基于某种数据结构的编程实践(的不断积累),决定了软件开发方法理论的产生。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方法,是对既有行为的归纳总结。
因而实现方法总是较先出现的,而后才有分析和设计方法。
可以看到面向对象分析(OOA)、设计(OOD)与编程(OOP)的出现顺序,与它们在工程过程中的实作顺序正好相反,而与编程实践行为的顺序则正好相同。
为了实现更大规模的软件供应链管理系统而有了团队组织模式,而团队的协作决定了过程模型的产生,在过程环节中的沟通问题导致了(模型化)语言的出现。如同编程工具中的编译器和集成开发环境(1DE)一样,开发中的编程语言、过程中的建模语言都只是一种工具。
工具的产生仍旧是出于‘‘(软件)实现’’的需要。不可能从工作流软件开发实践中产生出轮子和指南针,因为那不是‘‘软件开发的本质需求’’可以推动的。软件工程的体系中, “实现”作为软件开发的本质需求和基本动因,如同上帝之手在推动这几十年来的软件工程理论体系的形成。
上一页:协同软件工程语言
下一页: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工具
相关新闻
-
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工具
秦国中兴到秦王朝建立的三百年时间里,史书中的秦国,就是两条法令:决裂阡陌、军功受爵;一个结果:耕战。秦国不看重“同时舞弄七把剑”这样的技艺,而注重能否以剑尖快速地刺杀敌人这样的技术。
-
项目管理者和技术者的成才之路
《墨子·公输》中记载了一段故事,说楚国想去攻打宋国,鲁班就为楚国造了攻城的云梯。他要么顺着代码铺就的道路,亦步亦趋地成为良匠大师;要么就看透工具的本质,把关注点转移到“团队”的圈子里去。
-
协同软件工程语言
愚公在数千年前就在用类同的行为做编程实践,而几十万年前的智人,也在循环与分支所构成的逻辑中打转。长期的编程实践,自然的归演与总结,必须沉淀为某种(软件开发)方法,于是“过程”出现了,于是“对象”出现了,于是相关的方法论也就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