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g height="1" width="1" style="display:none" src="https://a.gdt.qq.com/pixel?user_action_set_id=1200686054&action_type=PAGE_VIEW&noscript=1"/>

基于ERP环境中主生产计划TOC理论应用研究

文:e-works

作者:鼎捷数智 | 发布时间:2014-03-05 00:00:00

  主生产计划是企业资源计划(ERP)体系中的主控计划而且也是其主要的计划层次,在ERP系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制造业中的企业对于主生产计划的编制有一定的方法,如对单件大批生产的期量标准实施的准时生产生产方式以及物料需求计划相结合的系统方法,然而对单件小批生产、产品品种繁多、产品结构复杂的生产系统,由于交货期和生产能力存在一定的矛盾,准时生产方式以及物料需求计划相结合的方法似乎失去了以往的应用切合点,需应用TOC理论来实现生产计划。

  1TOC以及与主生产计划的关联

  TOC(theory of constraints)是以色列物理学家高德拉特从较优生产技术发展形成的,指出了不能一味追求各部门的设备生产效率,提出了以瓶颈工序为中心的生产计划技术。

  在ERP系统实施的过程中,主生产计划的编制不仅靠订单来实现准时化生产,也要发现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其它产品或者组装产品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在企业的整个经营业务流程中,决定生产任务的完成取决于效率较低的系统模块而不是较有效率的系统模块,我们把这个决定模块称为制约(瓶颈)模块。对于ERP环境下生产单件小批量、品种繁多的制造业来说,要不断地发现瓶颈并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整个系统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2 主生产计划中瓶颈因素的分析

  TOC对瓶颈的定义是:任何一个影响企业增加产销率的环节。根据对主生产计划系统中的作用不同将制约因素分为资源、市场、政策三方面。资源制约可以归结为影响企业实现目标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资源。市场制约主要表现为整个供应链上供应商对原材料的供应,不能实现JIT采购。政策仅指企业本身的政策,如企业不合理的目标、制度等所造成生产线的浪费以及工人的大量闲置等。

  3 瓶颈管理的具体措施

  以上提到了影响瓶颈的部分因素,但针对于企业,必须找出具体的瓶颈环节,才能有针对性的解除约束,可以采用高德拉的五步模型如下:

  以产品加工企业为例,假设产品E(由G、H以及外购的J三种原料)、F(由H、I两种原料)的生产经过A、B、C、D四个生产车间,每个生产车间均有一条生产线来进行原材料的加工,由ERP销售模块:E、F每周的需求量分别为130件和65件,售价分别为105元和110元。四条生产线每周运行2420分钟。已知G在A生产线上加工15分钟后进入C生产线加工10分钟,然后在D生产线加工10分钟。H在B生产线加工5分钟后进入C生产线加工5分钟,之后若生产E产品,则进人D生产线加工10分钟,若生产F产品,则进入D生产线加工5分钟。I进入A生产线加工10分钟,之后进入B生产线加工5分钟,较后进入D结合J原料生产线加工5分钟。G、H、I成本20元/件,J成本5元/件。

  3.1识别生产系统的瓶颈

  通过计算来识别此产品加工企业的瓶颈生产车间,生产E产品在A生产车间每周的工作时问为1950(15*130)分钟,而F产品在A生产车间每周的工作时间为650(10*65)分钟,则A车间每周加工负荷为2600分钟,与可用时间相比得出A车间每周的负荷率为107.44%。

  只有A生产车间超负荷运转才能满足产品的生产,所以A为瓶颈,A车间要增加7.44%的生产能力。另外,瓶颈的识别还可以通过聘请专家与企业管理人员组成诊断小组;汇总和统计企业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与竞争对手比较在产品性能、生产规模、生产能力等方法来实现。

  3.2决定如何挖掘瓶颈的生产潜力

  此步骤通过利用制约因素来提出具体有效的方法。如果资源是约束,则设法确保企业资源的及时供应和充分利用;如果是市场,则设法扩大或者缩减市场需求从而使瓶颈资源对目标贡献值达到较大化。在此处,意味着在A生产车间的产品产出较大化。如表2所示,我们可以得出F产品每分钟获利比E多出3元,因此在E产品产出之前我们尽可能的生产F产品,剩下的时间用来生产E产品。

  3.3实现系统的其余环节与瓶颈同步

  企业的其他部分应配合瓶颈的运作,将ERP系统的运作与生产运作结合起来,使瓶颈管理不单单是一种制造理念。在此例中,使其他车间的工作配合A生产车间生产线的运转,可以从每天的设备维修检查来维持生产线的正常运转,也可以储备一定的技术人才以避免出现操作技术专员临时不在的情况。

  3.4提升制约环节的能力

  通过缩短设备调整和操作时间、改进生产运作流程、增加生产线等途径设法把找出的瓶颈转移。在此例,增加A生产车间的设备或使用轮班制来提高A车间的生产运作时间,或者大范围地实现产品组合来缩减瓶颈。

  3.5寻求下一个瓶颈

  假设A生产车间的瓶颈解除,则寻找下一个瓶颈,从头开始,若将A车间的负荷率降到90%以下,则将C车间的生产线作为瓶颈持续循环。

  4 总结

  在解决主生产计划的瓶颈时,要注意将瓶颈管理与ERP系统的采购订单以及供应商选择的结合,确保主生产计划的顺利进行。另外,在解决主生产计划的瓶颈环节中可以将瓶颈管理与业务流程再造相结合使生产资源得到高效率的配置。

上一页:制造业企业基础管理水平决定ERP成败

下一页:为什么对ERP有各种不同的解释

相关新闻

  • 为什么对ERP有各种不同的解释

    目前网络流传关于ERP的一些莫名论点越来越偏离,作为ERP领域的权威专家希望通过对Gartner较初提出ERP的报告的分析表达自己对ERP的理解,纠正一些对ERP的不正确认识。

  • IT技术与企业信息化建设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出现问题的原因,包括制度问题、系统因素以及人员配备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 制造业企业基础管理水平决定ERP成败

    在ERP实施的过程,不注重基础管理的完善,不把远瞻的战略与管理目标细化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规则和制度上,在很大程度上是会决定或影响到企业应用ERP的成败。

关注我们

×

数据和智能方案提供商

想要进一步了解或咨询数字化解决方案?
我们随时在线为您服务,谢谢

在线咨询

400-626-5858

添加专属企微客服
获取行业最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