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上的可穿戴技术:大数据的便利带来了法律和隐私问题
文:安珀网
作者:鼎捷数智 | 发布时间:2014-03-06 00:00:00
每年一月份在拉斯维加斯举行的消费者电子展(CES)透露了技术爱好者对未来的较新展望。今年许多的电子产品都和可穿戴技术相关。
市场分析专家认为可穿戴技术前景无限。DeloITte分析者在一月称“智能眼镜,健身品牌和手表2014年全球能卖出1000万部,产生20亿英镑(约合人民币203亿元)。 CredIT Suisse认为到2018年整个市场价值将达到5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000亿元)。
设备制造商和供应商顺应潮流,已经瞄准了这个新兴市场。这些设备包括专为特殊工业设计的“商业”设备,比如内置在建筑头盔上的传感器,这种传感器可以评估作业工地的安全状况,还有企业用的消费者设备,比如机场工作者戴上智能眼镜可以进行免提工作以及和IT系统进行交互。
目前为止,市场上还只是存在一些该技术的早期使用者。这里包含一个Tesco公司。它给爱尔兰分销中心的工作者智能臂带,他们用臂带来在建筑内追踪产品,分发任务和测量活动。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运营的效率和准确性。一些公司还开发了飞行计划和整套展示:健康产品公司Pru Health为其成员开发了一款FITbug健康和健身设备。
不可避免的是,今年将会有更多的阻止将开始利用这种技术的潜在产品,开始提供给员工,商业伙伴或者顾客。除此之晚,在2014年肯定会有更多的技术爱好者的员工会把可穿戴设备带去工作,原因有很多,包括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健康方面的好处和无所不在的连网性能。这种BYOWD(带你自己的可穿戴设备来)潮流 代表这下一波BYOD潮流,以智能手机和平板为起点。
市场上的关键挑战就是,可以通过这种设备收集到许多的个人数据。比如说,健康健身设备可以记录一个人健康状况的详细信息,然后自动的发送到云端,这样技术卖家就能处理这些信息,然后他们和第三方分享,进行“大数据”挖掘。
至少在欧盟,可穿戴设备制造商和供应商要遵守法律,考虑到一系列数据保护,隐私和安全问题。然后在设计阶段、数据捕捉阶段和数据收集初期要正确的处理。
比如,根据欧盟的数据保护法,个人必须详细的告知自己的数据的收集情况,比如什么数据,如何使用,以及个人拥有管理这些数据的权利。
EU的法律还规定只能利用对技术的初始目的有用的数据,这个叫做“数据较小化”原则。 但是,这种概念和“大数据”的大量聚集分析数据来开发应用的理念不符合。
很重要的一点是,上面提到的“大数据”的例子指出了可穿戴科技和现存的规章制度之间的矛盾。尽管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将给大家带来好处,也包括用户,但对于用户来说,却很难去追踪,控制什么个人数据被分享,什么时候,和谁进行分享,又储存在哪里。虽然有许多的消费者准备有效的交易自己的数据,为了获得利益,对自己数据放松控制也在所不惜,可是EU的法律并不允许用户这么做。
考虑到是否允许或支持BYOWD,智能眼镜和可穿戴相机也对用户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和更新劳动合同跟比如社会媒体政策,纪律政策和服装规则等相关政策一样,雇员必须考虑到这种设备对其他雇员隐私的侵犯。
除此之外,数据的安全性是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这种设备被黑了,那么可能会泄露大量的个人隐私,包括健康,位置和行为信息。这和笔记本,平板以及智能手机类似,可是可穿戴设备面临的被黑的规模是空前的。
长久来看,EU在数据保护方面已经有所改革,在目前的框架下,包括“被遗忘的权利”和经过同意情况下“不被存档”的权利。如果被实行了,这些改革可以,比如说,可以给与用户销毁所有个人数据的权利,可以要求可穿戴行业内的供应商在处理个人数据前获得同意来分析或预测他们在工作,健康,位置,个人喜好和行为方面的表现。必须获得具体的同意,而不能马虎了事。
这些变化可能要求技术兜售者改变他们手机,利用和存储数据的方式,相应的调整他们的前端和后端系统。这些改革也有可能首次给“数据处理师”强加责任,因此供应量的其他人,比如云供应商将和用户个人数据的“数据控制者”一起遵守规章制度。
上一页:云计算降低企业15%的IT支出
下一页:ERP全面进入深化应用时代
相关新闻
-
ERP全面进入深化应用时代
随着ERP在企业管理应用中的普及,关于ERP的讨论愈演愈烈。一部分认为随着ERP应用的普及,应用的逐步成熟,ERP的辉煌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企业需求导向下的其他应用。
-
破除长青公司的12个迷思
事实上,有些公司创立时根本没有特定的构想,有几家一开始就错误连连。此外,不管创业理念如何,高瞻远瞩公司初期所缔造的事业成就远不如本研究中的对照公司。就像龟兔赛跑的寓言一样,高瞻远瞩公司起步时经常步履蹒跚,较终却赢得长距离的竞赛。
-
云计算降低企业15%的IT支出
较近一份来自于Computer Economics的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充分利用云计算可平均节省15%以上的支出,调查的结果不管是从收入的百分比来衡量,还是从个体成本上来衡量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