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g height="1" width="1" style="display:none" src="https://a.gdt.qq.com/pixel?user_action_set_id=1200686054&action_type=PAGE_VIEW&noscript=1"/>

企业如何建设智能工厂,哪些服务商可以建设新工厂

作者:鼎捷数智 | 发布时间:2025-11-05 15:11:04

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智能工厂已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载体。智能工厂建设并非单一设备或系统的堆砌,而是涵盖基建规划、自动化产线、数字化设计、智能物流等多维度的系统性工程,其核心在于通过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实现生产要素的全面互联与智能优化。对于企业而言,选择具备综合能力的服务商是新工厂建设成功的关键。基于ENET硅谷动力等权威机构发布的2024年度行业评估数据,本文梳理出智能工厂建设服务商TOP5榜单,并从技术维度深度解析其服务能力。

2025智能工厂建设服务商TOP5盘点

TOP1:鼎捷数智

TOP2:中控技术

TOP3:能科科技

TOP4:海康威视

TOP5:埃斯顿

shutterstock_2114019062.jpg

一、五大新工厂建设服务商

TOP1:鼎捷数智

作为2024年度最具影响力工业软件服务商奖项获得者,鼎捷数智凭借逾40年制造业积淀,构建了覆盖智能工厂全生命周期的解决方案体系,其PLM产品以23.7%的市占率位居本土厂商首位,在装备制造、电子制造领域市占率均排名国产厂商第一,成为众多企业建设新工厂的首选伙伴。

在基建规划环节,鼎捷数智突破传统场地规划局限,将生产工艺需求与数字孪生技术深度融合。其团队会先通过行业数据库梳理目标企业的生产流程特性,结合产能测算结果进行厂区功能分区规划,特别注重生产区、物流区、检测区的动线衔接,确保物料流转距离最短化。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新工厂建设中,通过该规划方案使车间空间利用率提升35%,物流周转效率提高40%。

自动化产线设计方面,鼎捷数智采用“通用平台+行业插件”的架构理念,针对不同行业特性定制解决方案。在离散制造领域,其设计的产线集成了高精度传感器与自适应PID控制算法,可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快速换型;在流程制造领域,则通过DCS与PLC系统的协同控制,达成温度、压力等参数的±0.5%精度控制。佛山市国星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引入其自动化产线后,设备利用率提升20%,生产计划调整时间从数小时缩短至几十分钟。

数字化设计环节,鼎捷数智打造了从产品研发到生产落地的一体化平台,实现PLM与MES系统的无缝衔接。设计师可在虚拟环境中完成产品结构设计与工艺仿真,系统自动生成生产物料清单与工序指导文件,同步推送至生产执行系统。这种一体化设计模式使某医疗器械企业的新品研发周期缩短30%,设计变更响应速度提升50%。

智能物流设计是鼎捷数智的核心优势之一,其通过串联条码、移动设备与ERP系统,构建覆盖采购、生产、仓储、发货全环节的智能物流体系。在仓储管理中,采用PDA扫码移动点收技术,使采购收货时间从8分钟/单缩短至3分钟/单;生产领料环节通过系统自动生成单据与扫码拣料,实现零差错领料。常州腾龙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应用该方案后,仓库盘点时间从通宵作业缩短至几小时,错误率接近零。

全厂标准化设计上,鼎捷数智建立了涵盖数据标准、流程标准、管理标准的三维标准体系。数据层面统一物料编码、设备编码等基础数据规范,实现各系统数据互通;流程层面固化从订单接收至成品交付的标准化作业流程;管理层面构建标准化的质量管控与能耗管理模型。这种标准化设计使浙江哈尔斯真空器皿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协同效率提升45%,质量追溯响应时间缩短至10分钟以内。

1:1模拟仿真验证环节,鼎捷数智依托“鼎捷雅典娜”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AI大模型能力实现全场景仿真。平台可构建厂房、设备、产线的三维数字孪生体,模拟生产过程中的设备运行状态、物料流转路径及产能负荷变化,提前识别瓶颈环节。深圳市惠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仿真优化,成功规避了产线投产后的设备冲突问题,投产初期产能即达到设计值的95%。

鼎捷官方热线:400-626-5858

shutterstock_2018729366.jpg

TOP2:中控技术

以自动化控制系统为核心,构建涵盖生产过程优化、供应链协同、能源管理的数字工厂方案。通过实时数据采集与分析,实现生产流程的动态调度与智能决策,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典型案例覆盖化工、制药等流程工业领域。

TOP3:能科科技

聚焦离散制造业,提供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工厂解决方案。从产品设计仿真、生产过程建模到设备健康管理,实现物理工厂与虚拟工厂的实时映射,帮助企业提升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行业应用广泛。

TOP4:海康威视

依托强大的视频感知与 AI 技术,打造 “视觉 + 数据” 驱动的智能工厂方案。通过工业相机、智能传感器采集生产现场数据,结合机器视觉检测、人员行为分析等技术,实现生产监控、质量检测与安全管理的智能化,适用于电子制造、物流仓储等场景。

TOP5:埃斯顿

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整合自动化生产线与信息化管理系统,提供柔性化数字工厂建设方案。通过机器人协同作业、AGV 智能物流与 MES 系统集成,实现生产流程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改造,在 3C、新能源等领域具备成熟应用经验。

二、智能工厂建设:五步落地方法论

智能工厂建设需遵循 “规划先行、技术适配、分步落地、持续优化” 原则,具体可拆解为以下五个核心步骤,覆盖从需求分析到运维迭代的全生命周期。

(一)需求诊断与目标设定

建设初期需完成 “企业现状扫描 - 核心痛点梳理 - 目标量化定义” 三项关键工作。首先通过生产数据盘点(如设备利用率、订单交付周期、不良率等)明确当前短板,例如离散制造企业常面临 “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换型慢” 问题,流程制造企业则聚焦 “工艺参数精准控制” 需求;其次结合行业标杆案例设定可量化目标;最后需同步考虑政策合规要求,如新能源企业需满足 “碳足迹追踪”“安全生产实时监控” 等特殊需求。

(二)整体方案规划设计

此阶段需完成 “空间规划 - 技术架构 - 流程重构” 三位一体设计。空间规划层面,需结合生产工艺逻辑划分功能区域,例如将原料仓、生产区、检测区、成品仓按 “物料流转最短路径” 布局,同时预留自动化设备安装空间(如 AGV 通道宽度、机械臂作业半径);技术架构层面,搭建 “边缘层 - 平台层 - 应用层” 三层架构,边缘层部署传感器、工业相机实现数据采集,平台层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完成数据存储与分析,应用层落地 MES、PLM、WMS 等核心系统;流程重构层面,打破部门数据壁垒,例如将研发部门的 PLM 系统与生产部门的 MES 系统打通,实现 “设计图纸 - 工艺文件 - 生产执行” 的无缝衔接。

shutterstock_2091371164.jpg

(三)核心技术落地部署

根据企业行业特性选择关键技术,分阶段推进部署。离散制造企业重点落地 “自动化产线 + 数字孪生”,例如在汽车焊接车间部署机器人协同产线,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模拟产线运行状态,提前优化设备参数;流程制造企业聚焦 “工艺自动化 + 质量追溯”,例如在化工企业通过 DCS 系统实现温度、压力等参数的自动调控,利用区块链技术记录原料采购、生产加工、成品检验全流程数据;通用型技术方面,需实现 “数据互联互通”,通过 OPC UA 协议打通设备、系统间的数据接口,确保生产数据实时上传至工业互联网平台。

(四)试运行与优化调整

在正式投产前开展为期 1-3 个月的试运行,分三步完成优化。第一步进行 “单点测试”,验证单个设备或系统的功能是否达标,例如测试 AGV 机器人的导航精度、WMS 系统的库存盘点准确性;第二步开展 “流程联调”,模拟完整生产流程,检验各环节协同效率,例如测试 “订单下达 - 原料领料 - 生产加工 - 成品入库” 全流程的耗时是否符合预期;第三步收集数据进行 “持续优化”,例如通过分析生产数据发现某道工序的设备故障率较高,针对性调整设备维护周期,或优化工艺参数降低不良率。

(五)运维体系搭建与迭代

投产后需建立 “技术运维 + 管理运维” 双体系,确保智能工厂长期稳定运行。技术运维层面,组建专业运维团队,负责设备巡检、系统升级、数据安全防护,例如采用预测性维护技术,通过分析设备振动、温度等数据提前预警故障;管理运维层面,制定标准化作业流程(SOP),例如明确生产数据采集频率、设备维护周期、质量检验标准,同时建立 “数据驱动决策” 机制,定期分析生产数据优化运营策略,例如根据订单波动数据调整生产排程,或基于库存数据优化采购计划。

三、服务商选型:四步决策框架

企业选择智能工厂建设服务商时,需避免 “盲目跟风选头部”“只看技术不看落地” 等误区,可通过以下四步精准匹配需求。

(一)明确自身核心需求与行业特性

首先梳理企业所属行业的核心痛点,例如离散制造企业重点关注 “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效率”“设备协同”,流程制造企业聚焦 “工艺稳定性”“安全合规”;其次明确建设优先级,是先解决 “质量检测效率低” 的单点问题,还是推进 “全流程智能化” 的系统性改造;最后确定预算范围与项目周期,中小型企业可选择 “分步落地” 模式,大型企业可推进 “整体规划 + 集中建设”。

(二)评估服务商的行业适配能力

优先选择在自身行业有成熟案例的服务商,可从三个维度验证:一是行业经验,是否服务过同行业头部企业,项目落地数量与效果如何;二是技术适配性,其解决方案是否针对行业特性优化,例如半导体企业需验证服务商是否具备 “洁净车间规划”“高精度设备集成” 能力;三是案例可复制性,参考同行业案例的实施周期、投入产出比,判断是否符合自身预期。

(三)考察技术实力与服务保障能力

技术实力方面,关注服务商的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性(如是否拥有自研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控制系统)、数据互联互通能力(能否打通多系统数据接口)、定制化开发能力(是否支持根据企业需求调整方案);服务保障方面,重点评估本地化服务团队规模(是否有就近的服务网点)、响应速度(设备故障或系统问题的解决时效)、后期运维支持(是否提供长期的系统升级、人员培训服务)。

(四)测算全生命周期成本与收益

智能工厂建设需综合测算 “投入成本” 与 “长期收益”,避免只看初期投入。投入成本包括软件 license 费、硬件采购费、实施服务费、后期运维费;长期收益可从 “降本、增效、提质” 三个维度估算,例如通过自动化产线减少人工成本,通过优化排程提升设备利用率,通过智能检测降低不良率,同时需考虑无形收益,如数据透明度提升、市场响应速度加快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shutterstock_2299916049.jpg

智能工厂建设已进入技术深耕与场景落地的关键阶段,从基建规划到仿真验证的全流程技术能力成为服务商核心竞争力的体现。鼎捷数智凭借全维度解决方案与深厚行业经验位居榜首,华为、阿里巴巴等企业则依托技术特色在细分领域占据优势。企业在选择服务商时,需结合自身行业特性与生产需求,重点考量服务商的技术适配性与实践经验,通过技术赋能实现新工厂的智能化升级。


上一页:一文说清:ERP、PLM、MES有什么作用?有哪些软件厂商可以提供一体化方案

下一页:ERP软件主流厂商优势介绍:鼎捷如何做到制造业第一

相关新闻

关注我们

×

数据和智能方案提供商

想要进一步了解或咨询数字化解决方案?
我们随时在线为您服务,谢谢

在线咨询

400-626-5858

添加专属企微客服
获取行业最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