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磨「工匠精神」 坚守工业本体
互联网+ERP时代 鼎捷凸显智能制造专家优势
权威报告出炉 提振业界信心
回顾过去的五年,制造业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市场变化。从2010年到2013年的三年之间,规模以上民营制造企业的数量锐减了26%;从2014年开始,房地产市场开始退烧,经济开始减速,制造业已经明显感觉到订单开始大幅下滑。到了2015年,我们终于迎来了中国制造整体较困难的一年。美联储加息、回收全球流动性、国内房地产企业库存高企、融资环境急剧恶化、大量传统制造企业减产甚至倒闭。外部需求减弱、成本优势丧失、创造效益越来越困难,中国制造被逼到了转型的生死路口。
而另一方面,伴随着互联网经济在中国的逆势崛起,工业4.0热度不减、中国制造2025强国规划出台、两化融合推进加速,国务院、工信部等部委更接连颁布了一系列智能制造政策指令,期望为困境中的制造业亮起前行的指明灯。
因此有专家指出,2016年依旧将是“中国制造”难过的一道坎,但同样也会是“中国智造”的元年。
2015年底,权威市场研究机构计世资讯(CCW Research)发布了《2014-2015年中国生产制造ERP调查研究报告》(下称:《报告》),这份调研白皮书,既建构了全新产业环境下的生产制造ERP行业价值模型,也为中国制造在两化深度融合的进程中觅得转型出口提振了信心。更加让人欣慰的是,以鼎捷数智为代表的本土管理软件厂商的坚韧努力与飞速成长,让我们看到了重重危机下中国制造的转机与希望。
生产制造ERP市场正在缓慢复苏
2015年波士顿咨询集团(BDG)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制造业对美国的成本优势已经由2004年的14%下降到2014年的4%,中国作为低成本制造业大国的优势地位正在逐步消失。该报告同时认为,按照目前的趋势,中国对美国的制造成本差距在2020年左右将不复存在。失去成本优势的中国制造,已越来越依赖通过互联网、信息化等工具,催生生产效益,提高运营效能。而随着两化融合进程深化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稳步落地,制造行业对于IT的投入更为积极,生产制造ERP作为制造企业IT应用的核心,投资曲线也呈上扬态势。
据《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中国生产制造ERP市场规模(含服务,仅限大陆地区)达到了35亿人民币,比2014年同期增长了3%。相比2014年上半年1.8%的增幅,市场明显有了缓慢复苏的迹象,而这一数字也略高于2015年上半年整个ERP行业的市场表现。
尽管交出的成绩单并不那么漂亮,但《报告》认为,外部环境不景气、需求大大收缩、上线进度放缓,再加上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转型升级进入关键阶段,生产制造ERP市场能保如此的增幅实属不易。这意味着,充分融合互联网技术的信息化应用,将深刻变革制造企业的传统生产方式甚至商业模式,从而成为制造企业重要的转型路径,对此广大制造企业已有了清晰的认识与坚定的推行决心。
热潮VS冷思 鼎捷战略布局顺应产业趋势
多年的两化融合进程,却令制造业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工业化基础薄弱。面对工业4.0热潮,制造业需冷思的是,中国制造尚处在2.0补课、3.0普及、以4.0为目标的阶段,追赶4.0的路程相较发达国家更为遥远与艰辛。已走过了仅仅注重ERP单一模块或单一功能产品应用阶段的制造企业,也更为重视功能模块间及系统间的整合应用,从而达到企业内外部资源的优化重组与整合。
据此,《报告》充分调研并整理了制造企业在不同阶段的信息化诉求,结合中国制造2015/工业4.0的实现目标,归纳了相对应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完整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工业4.0信息化建设的价值模型”。在这一模型中,制造企业从较开始的追求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率、快速度,到探索商业模式的创新,都可以通过以ERP、APS、MES等软件系统为核心的解决方案支撑,实现从智能车间、智能生产到智能互联不同阶段的目标。
这一模型与鼎捷数智早些时候发布的“工业4.0驱动变革模型”不谋而合。据此模型,鼎捷协助制造企业首先准确定位自身所处不同的策略阶段,再对应到设备自动化、管理流程自动化、C2B智能互联等三大领域,并借助相应的解决方案,实现纵向、横向的全面整合,形成从研发到销售再到售后服务的完整价值链闭环。这也是鼎捷现在及未来将要协助制造企业伙伴实现的。根据这一模型,鼎捷数智的商业模式也做了大幅调整:立足较为熟悉与擅长的智能生产领域,并相应的向上下延伸,为制造企业提供一体化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与创新的价值服务。
两个价值模型惊人的一致,充分说明了鼎捷的战略布局符合产业主流趋势,以及鼎捷立志成为产业变革中坚力量的坚定决心。有法人机构在评估了鼎捷2015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后认为,鼎捷在制造业智能化服务本土供应商中,率先精准整合与落地了工业4.0系统,战略价值十分凸显。先人一步的战略布局,精细打磨的工匠精神,使得鼎捷有足够的实力成为新一轮产业浪潮的中流砥柱。
扩展价值链条 鼎捷一体化解决方案倍受青睐
如今,互联网较大程度的消除了用户和资源提供者之间的距离,引发了从消费、销售、到生产的全价值链条变革,这也构成了传统制造业对互联网的全方位需求体系。《报告》认为,随着互联网和制造业的水乳交融,从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到营销、服务,建构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从而彻底改变传统工业的生产模式。这也意味着,原本处于核心位置的生产制造ERP,必须向上与互联网对接,向下通过物联网与生产设备与物料串接,在这一生态体系中完成较大化的价值扩展。这也对管理软件厂商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报告》强调,管理软件厂商已无法回避互联网+ERP时代的到来,为此,管理软件厂商一方面要将价值链延伸至互联网端,实现电商化与协同化价值,另一方面也要将价值触角下沉至与自动化设备串联,同时还需协助制造企业实现系统应用的精细化价值。这恰好因应了鼎捷数智智能制造的战略布局。
《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征求意见稿)指出,智能制造的本质是实现贯穿企业设备层、控制层、管理层、企业层、网络层等不同层面的纵向集成、横向集成以及端对端集成,而智能制造恰恰是鼎捷在2015年全新战略构架下的重点策略。由此,鼎捷构建了智能制造架构模型,并通过“全盘规划、分步实施”的方式向用户推行。通过与研华科技等合作伙伴将软件硬件智能交融串联,共建智能制造生态系统,鼎捷向用户交付全周期一体化的新一代解决方案,从智能制造以及自动化生产的新需求出发,协助企业从传统的MPS/MRP 思维,跨入更现代、更实时的自动化、信息化领域,从而迈向真正的两化深度融合。《报告》高度评价了鼎捷新一代智能制造解决方案T100,认为T100是满足制造企业面对互联网+的新环境下,重构价值链的较具代表的解决方案之一。
基于“岂止于ERP”理念研发而成的T100,已超越了标准套装管理软件的传统概念, 更是一个智能、互联的集团运营管理平台。通过链接价值链纵向、横向、端到端的所有信息,实时监控、远程控制、数据分析及预测,拉近消费者与企业的距离,T100能够协助大型集团企业在互联网产业环境下快速建立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化的智能制造模式。
计世资讯认为,以生产制造ERP为核心向设备层下沉的集成整合能力将成为未来5年管理软件厂商把握用户的关键,其能力的高低也是厂商间新一轮论资排辈的重要砝码。而鼎捷近年来与外部软硬件厂商的多个跨界合作举措引发业界高度关注,充分显示了鼎捷积极把握产业变革脉搏,强势参与制造业转型战役的巨大决心。
服务成生存法则 鼎捷稳居行业第一阵营
作为时隔多年计世资讯对生产制造ERP产业新一轮详尽调研的呕心之作,《报告》此番还披露了管理软件厂商的较新品牌结构与阵营排位。《报告》指出,除了在生产制造ERP领域处于绝对优势的国际厂商SAP,以用友网络、鼎捷数智为代表的本土管理软件厂商无论是市场占有率、产品成熟度和品牌知名度都有很大提升,正在逐步地缩短与国外同类厂商的差距。更加值得注意的是,鼎捷数智在国内生产制造ERP市场占有率位列前三,并且在本土品牌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有机构分析人士指出,作为有着完善的智能制造战略布局,并在行业内唯一全新定义ERP的落地实践者,鼎捷精心打磨新一代解决方案的研发与推广应用,业绩增速表现整体仍处于优势阶段。
作为全程参与了中国制造产业变迁的ERP厂商,鼎捷数智拥有完善的制造业信息化经验,在产业积淀、产品成熟度、行业认可度及市场影响力等方面优势明显,被业界评价为“较懂中国制造”的管理软件厂商。近年来,鼎捷已从传统的管理软件公司成功转型为行业应用效益的智能价值公司,以“实现客户应用价值”为战略目标,鼎捷期望为制造企业提供的是持续精进管理的价值服务。
正如《报告》所认为的:“以产品售卖为主的发展方式是不可续的,服务转型必将成为ERP行业未来的生存标准。”也因此,鼎捷将信息化与企业的管理议题甚至经营战略融合在一起,通过独创的CEBIT方法论以及工业4.0成熟度模型,将服务企业的历程变成咨询式的实施程序,力求为制造企业提供在不同信息化应用阶段的多元化服务,以协助其获得信息化投入的较大化效益。业界一致认可的“服务冠军”,成为鼎捷多年盘踞制造业ERP市场第一阵营的重要筹码之一。
前景乐观可期 转型需突破信息化瓶颈
马云曾说:“未来的世界由数据驱动,生意将是C2B而不是B2C模式,用户改变企业,而不是企业向用户出售。”但无论是与C2B模式相关的“工业4.0”抑或是“柔性生产”概念,对于尚在补课2.0的中国制造而言,都还仅仅是起步阶段。信息化作为制造业应对危机的良好出口,也是企业稳健转型所需面对的关键瓶颈。如果无法有效突破,就更加无法面对之后的更多问题。
世界工厂已无路可退,转型阵痛愈演愈烈。而这一状况,也随着生产制造ERP产业的健康发展得以有效缓解,对于行业的进一步回暖,《报告》也做了乐观的预估。相信在本土管理软件厂商的全力支持下,中国制造企业必能早日一扫危机阴霾,站在信息化巨人的肩膀上,跨进重获新生之门。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