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g height="1" width="1" style="display:none" src="https://a.gdt.qq.com/pixel?user_action_set_id=1200686054&action_type=PAGE_VIEW&noscript=1"/>

制造业信息化难点解决方案

文:鼎捷ERP

作者:鼎捷数智 | 发布时间:2012-11-30 14:50:34

摘要:又或者物料清单中设置为全部替换,但是替代料的数量还不能够满足原材料A的需求量时,也不允许选择。如果在物料需求计划中确定要使用替代料,则在领料的时候,如果原材料A不足,系统就会去判断是否允许采用替代料。

  制造业信息化中要把物料管理也纳入到信息化管理的范畴中,这是非常麻烦的一件事情。如笔者在企业中负责一个信息化项目的时候,员工就提出了替代件管理的要求。替代件也就是说当某种原材料没有了,可以利用其他类似的材料来替代生产。不过光凭这个笔者还不知道该如何下手。为此笔者让生产经理组织一下文字,把具体的要求写出来。没过多久,他们对替代料的信息管理提出了如下几个要求。

  1、是否需要采用替代料,必须要由用户来进行选择。如在领料的时候,如果发现有某个原材料A不够了,而这个原材料可以用原材料B来进行替代。在生成领料单的时候,不能够直接带出了原材料B。而是要给员工提示,让他们来确定是否需要采用原材料B来进行生产,还是再去购买原材料A。

  2、替代料使用要有一定的限制。如对于PVC料,虽然是同一种颜色不同规格的原材料,但是生产出来的产品也会有色差。所以有些产品如果对颜色要求比较高的话,企业往往会要求使用同一种原材料。即要么全部使用原材料A,要么全部使用原材料B。所以在系统重要有类似的控制。即如果在原材料A不足的情况下,要用原材料B来替代原材料A,那么必须要保证有足够的原材料B,而不能够两种原材料混用。

  3、替代料不是在所有的产品中都可以适用。通常情况下,替代料的质量跟原有物料的质量可能有差异。有可能质量等级要比他高,也有可能要比他低。总之跟原有物料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这个替代料能否使用主要取决于产品。如现在有五个产品都要用到原材料A。但是,很有可能因为某些原因,只有三个产品允许在生产的时候在原材料A不足的情况下采用替代料B。

  这就是生产经理提出的三个典型需求。笔者把这个需求拿回去研究了好久,还征询了系统实施顾问的意见。较后给员工提出了如下这个解决方案。

  第一步:替代物料的设置。

  首先在物料基本信息处,需要为原材料设置替代物料B。如在产品基本信息窗口中,先分别建立好原材料A与原材料B的基本信息。然后在原材料A的基本信息中指定其替代物料为原材料B。如果有多个替代料的话,可以在这里依次输入。那么替代的顺序是如何呢?这主要是有顺序号确定的。默认情况下,这个顺序号是按输入的时间来排序的,以10为单位递增。如果需要改变这个替代顺序的话,那么就需要用户手工更改这里的顺序号。

  不过实施顾问建议我们不要设置太多的替代物料。替代物料过多,系统不会弄错。但是,员工很容易搞混,不易于后续的统计。为此,这个替代料较好不要超过两个。不然的话会给后续物料的维护带来一定的麻烦。

  第二步:物料清单中的设置。

  在物料清单中,照正常情况设置物料清单。但是如果对替代料的使用有限制的话,需要在这里注明。注意如下这些内容是笔者通过二次开发完成的。

  选择了一个物料之后,如果这个原材料有替代物料信息的话,则在这个物料后面会激活两个单选框,进行一些参数的设置。一个是用来设置在这个产品中是否采用替代料。如果选择是的话,则在后续的运算中会把这个替代料考虑进去。否则的话,就不会考虑这个替代料信息。包括在领料、采购计划等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忽视这个替代料的设置。二是如果这个产品可以使用替代料,那么是否需要全部替代,还是允许部分替代。如果必须要全部替代的话,那么当替代料也不足的情况下,系统不会采用替代料来用于生产。

  笔者再次强调依次,以上这个需求是笔者通过二次开发来实现的。笔者企业的生产经理要求必须加强对替代材料的控制。可惜的是他在系统选型的时候没有提出这方面的要求。故笔者在选型的时候,也没有考虑到这方面的功能。较后不得不通过二次开发来完善这方面的控制。这里也给笔者一个教训,在选型的时候各个部门一定要细化自己的需求,如此才可以减少后续二次开发的支出。

  第三步:物料需求计划的提示。

  当销售计划或者生产计划制定之后,系统就可以根据这些单据来生成物料需求计划。在物料需求计划的生成过程中,系统会去判断是否需要采用物料需求计划。此时的判断逻辑如下。

  首先系统会去查找原材料A的库存。如果发现原材料A的库存不够,则系统就会考虑通过购买或者替代料来弥补。当判断原材料A库存不足时,系统就会去查询这个原材料A是否有替代料的设置。如果没有的话,则就会直接生成采购计划。如果有的话,则会去查询这些替代料的库存。

  其次如果有替代料的设置并且替代料有库存的话,则系统就会弹出一个对话框。上面限制某某原材料(如原材料A)需要多少用量,现有库存是多少;其有哪些替代料(如原材料B)现有库存是多少。此外,还会显示物料清单中对于替代料的控制规则,如是否需要全部替代以及是否允许使用替代料。用户如果确定需要使用替代料生产的话,则只需要在前面打钩确认即可。如此系统在生成物料需求计划的时候就不会考虑这方面的内容。但是这个选择有限制。如果物料清单中设置为不允许采用替代料,这前面的单选框就不允许选择。又或者物料清单中设置为全部替换,但是替代料的数量还不能够满足原材料A的需求量时,也不允许选择。这个设置即提到了提示的作用,又能够对替代料的使用进行控制,可谓是一举两得。然后系统就会根据所选择的内容进行复杂的物料需求计划的计算。

  第四步:领料时的控制。

  在物料计划需求层次设置的替代料的使用规则(即是否要使用替代料生产)会保存下来,并作为领料时的控制。否则的话,如在物料需求计划时设置要购买原材料A而不用替代料B。但是在领料的时候又领了替代料B,那么就会导致原材料A的库存增加,使得信息不一致。为此在系统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了。在领料的时候要跟物料需求计划那边设置的替代料使用规则一致。

  如果在物料需求计划中确定要使用替代料,则在领料的时候,如果原材料A不足,系统就会去判断是否允许采用替代料。如果允许的话,则系统就会弹出一个对话框,显示替代料B现有的库存以及物料清单中设置的使用规则,来提醒员工是否需要采用替代料来进行生产。如果员工按是的话,则不足的库存就会利用替代料。但是如果替代料的使用规则为全部替代的话,同时又有足量的替代料时,系统就会全部采用原材料B,而会把原材料A的领料数量改为0。这里不会把原材料A的信息删除掉,主要是为了给员工起一个提醒的作用。而是把原材料A的纪录设置为作废状态。在具体的报表中,就不会显示这个信息。

  第五步:成本分析。

  在成本分析中,标准成本不会考虑替代料的信息。也就是说,即使在实际生产中用了原材料B,但是在这个产品的标准成本中计算成本时仍然是采用原材料A的价格。当然在统计实际成本时仍然采用了替代料B的价格。这是系统中的标准解决方案。笔者把这个方案给成本会计看了之后,她也表示可以接受。故在这方面就没有进行额外的调整。

  通过以上几个步骤就完成了替代料的管理。这看起来跟可选件差不多。其实两者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异。因为可选件的话,员工可以在几个物料中进行选择。而不用考虑物料的库存数量。但是在是否使用替代料的时候,则需要考虑库存数量。而且是否需要使用替代料,通常情况下是由物料需求部门来控制的,只要在适当的时候向其他部门传递这个信息即可。故在替代料的管理流程中,没有涉及到销售部门。不过有些情况也需要销售部门确认。笔者在制定管理流程的时候,跟其他部门确认后省去了这个流程。如果需要销售部门确认时,就采用手工确认的方式。不然的话,这个替代料管理流程将会变得更加的复杂,反而会变成鸡肋难以处理。笔者现在回头看来,发现其实大部分涉及到物料管理模块的系统都具有替代料管理的功能,但是其细化程度却有很大的差异。如有些系统没有对替代料的使用规则进行限制;而有些系统则是否需要采用替代料都是系统来决定,而没有加入人工判断的过程。故在系统选型的时候,员工还是需要细化需求,然后才能够对症下药,选择合适的管理系统,以减少后续的二次开发。

>

上一页:基于三层结构的煤矿业管理信息系统

下一页:中小企业要重视供应链管理软件的选型和实施

相关新闻

关注我们

×

数据和智能方案提供商

想要进一步了解或咨询数字化解决方案?
我们随时在线为您服务,谢谢

在线咨询

400-626-5858

添加专属企微客服
获取行业最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