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是运行电子商务的坚实基础
文:鼎捷ERP
作者:鼎捷数智 | 发布时间:2012-11-30 14:50:34
有了商品交换,就有了供需链;研究供需关系是微观经济学的主要课题。
供需链管理是一种说明商品生产供需关系的系统工程,只有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研究它才有实际意义。但是,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实现供需链管理也只能是空话。
任何企业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它必须依靠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经销商或客户,并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否则无法生存。把这些上下游合作伙伴联结到一起就是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的供需链。实际上,各个经济实体之间的关系是交叉错综的网状结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链状物”。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汽车发动机厂是汽车厂的供应商,发动机厂买汽车又成了汽车厂的客户;站在一个主导企业的角度来看,是供需链,主导企业同
合作伙伴是一对多的关系;站在更为广泛的高度看,实质上是供需网,是一种网络,各个经济实体之间是多对多的关系。
供需链是客观存在的,自从有了商品交换和社会分工以后,它就在无形之中产生了。在远古时代,农夫种棉花出售给织女,织女纺纱织布出售给裁缝,裁缝制作衣衫出售给客官,就是一条供需链的雏形。用当代的话讲,他们依次是原料供应商、半成品供应商、制造商和客户。
这样的供需链很简单,仅仅局限在一个村落。只是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研究供需链管理才有实际意义。供需链管理按原文supplychainmanagement直译是供应链管理,但实质上链的每个环节都有“供”与“需”的双重含义;经销商是客户的供方又是制造商的需方,制造商是经销商的供方,又是供应商的需方……。‘供’与‘需’总是相对而言、相伴而生的。它们相互转换,周而复始。马克思曾经说过:“要给需求和供应这两个概念下定义,真正的困难在于,它们好像只是同义反复”。19世纪西方有一句妙语说:“教会鹦鹉说‘供应与需求’,也就教会了它经济学”。说明供应与需求是研究经济学的一个主要内容,它们是对立的统一体。
在市场经济下,供应总是因为有了需求才发生的。没有需求,谈何供应。企业较基本的对立面就是供应与需求,它构成了企业的基本矛盾,也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Gartner公司在一个“需求链(demandchain)”的课程中就提到:“一个企业的供应链是另一个企业的需求链”。国外也有demand/supply chain的叫法,但是很绕口,而中文称“供需链”却非常简洁明了,体现中华语言文字的优势。因此,作为一种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的管理理念,还是称之为“供需链管理”更能说明其实质;也便于把管理思想同具体的软件产品区分开来。
在众多对供需链的定义中,APICS:HandbookofSupplyChainManagement的解释是比较全面的,它的要点是:
(1)供需链是一种有生命周期的流程。
(2)包括物料、信息、资金和知识流。
(3)其目的是通过众多链接在一起的供应商提供产品和服务,满足较终用户的需求。
这个定义与众不同地说清了几个问题:
(1)供需链有生命周期意味着它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随着竞争的发展、客户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而不断优化和重新组合,这完全符合敏捷制造和网络制造的观点。
(2)它强调供需链是由物料、信息、资金等多种流程组成的;有人用有流质在“管道”中流动来表述供需链,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机械链条。
(3)提出了知识流的概念,实质上就是知识创新和价值流的概念。
多数文献对供需链的解释仅限于第3条,也就是从物料供应的表面现象来解释供需链;看来这是不够全面的。
供需链之所以能够形成,主要是有五种基本“流”在各个相关的经济实体之间在经济法规的约束下流动。这就是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价值流和业务流。让我们用一个简化的链型(而不是网状)关系来说明,如图7.1所示。如果对这几种流有一定的理解,就容易明白为什么有必要进行企业流程重组。
1 信息流
国外有文章讨论先有物流还是先有信息流?回答这样的问题,首先要把信息流分
成需求信息和供应信息两种不同流向的信息。需求信息(如预测、定单、计划等)从需方向供方流动,这时还没有物料流动,但是它却引发物流,是供需链存在的源头。而供应信息(如入库单、完工报告、提货单等)同物料一起沿着供需链从供方向需方流动。上面问题的答案应当是:先有需求信息后有物流,而供应信息是伴随物流一起流动的。 供需链管理的第1个目的就是要不误时机地捕捉需求信息,而满足需求是一切经营活动和作业的出发点。
2 物流
任何制造业都是根据市场需求,开发产品、购进原料、加工制造出成品,较后以商品的形式销售给客户并提供售后服务。物料从供方开始,沿着各个环节向需方移动。在各个环节之间,还有运输、搬运作业和缓冲供需不确定性的仓储。物流是供需链上较显而易见的物资流动,也是人们习惯于称之为“供应链”的缘由。
供需链管理的第2个目的就是要根据需求信息迅速组织供应,控制物料的均衡有序地流动。 ·
3 资金流
物料是有价值的,物料的流动引发资金的流动。各项业务活动都会消耗一定的资源、发生成本。消耗资源会导致资金流出,只有当消耗资源生产出的产品被客户和市场接受后,资金才会重新流回企业,并发生利润。因此,供需链上还有资金的流动。通过资金的周转和流动来监控和调剂物料的流动。
供需链管理的另一个目的就是从整个供需链上下游各个环节的总体运营成本或产品生命周期的整体拥有成本(TcO)来降低商品成本,而不是仅局限于某一个企业或局部流程。
在信息系统中谈论物流和资金流时,实际上是在谈物流信息和资金信息或会计信息的流动,而不是传递具体的物料或货币。
4 价值流
随着社会商品日益充足,买方市场逐渐形成,以产定销逐渐转到以销定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客户为中心”,进入客户经济时代。从表面上看问题,客户似乎仅仅是在购买商品或服务,但实质上,客户是在购买商品或服务以后能提供为自己带来效益的价值,这是购买行为的实质动机,价值可以用有形的货币或无形的客户消费行为来衡量。各种物料在供需链上移动,在知识创新支持下,是一个不断增加被客户认同的技术
含量或附加值的增值过程;并通过优化,不断减少不增值的无效作业。
因此,供需链还有价值链或增值链的含义。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其组成的供需链,同其竞争对手相比,能为客户创造山更多的价值。同时,合作伙仆又能获取较多的效益的共赢过程:追求双赢或共赢是供需链管理的合作竞争原则,也是供需链竞争的原则。
5 业务流
信息、物料、资金都不会自己流动,物料的价值也不会自动增值。都要靠人的劳动和创新来实现,要靠企业的业务活动——业务流或工作流,才能推动它们流动起来。
业务流决定了增值作业和无效作业的比率,决定了物流的速率和企业的效益,促进协同商务的实现,是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研究的对象。企业的业务流必须保证信息、物料、资金流的畅通,这是对瞬息万变的环境做出快速响应的先决条件。
没有这五种流在各个经济实体之间流动,就形成不了供需链。我们研究供需链管理就是要从系统和全局来认识和考虑问题,从经济全球化来考虑问题,要充分理解“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域”的道理。在这里可以借鉴中医学“通则不痛”的学说,企业的“痛”就是竞争和经营失利,“通”就是保证五种流流动通畅。可以说,供需链管理是一种说明商品生产供需关系的系统工程,体现了近代敏捷制造理论和网络制造的精
神。供需链是有生命周期的,不是永恒的;供需链的竞争优势总是受较薄弱的一个环节
制约,通过分析五种流是否流畅,经过不断筛选和加强薄弱环节以保持整体优化:这是供需链管理的较终目的。
对供需链管理的定义综合起来可以解释为:“供需链管理是设计、计划、执行、管理、监控并不断优化供需链的作业以实现创新价值和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目的。它构建了一个全球竞争的基础平台,平衡全球范围的物流,按照需求,同步地协调供应,并从全球范围的角度来评价供需链的经营业绩。”
供需链管理是ERP的理论基础,各种信息化管理技术(俗称英文三字经),如果用其信息集成的覆盖范围来解释,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一个企业内部如果开发了一些单项信息化管理系统,我们可以称之为单项的管理信息系统(MIS),这类系统的构思多数是原有手工管理的翻版,往往不能实现全局的信息集成。
如果集成了销产供的信息,完成销售定单处理、发货与交付、销售分析、车间作业、采购作业、成本控制、财务报表等功能;并把第一个层次的客户和供应商的文档纳入管理系统以控制应收账款及应付账款,就形成MR
上一页:物料信息的集成分析
下一页:ERP系统的管理理论基础
相关新闻
-
ERP系统的管理理论基础
在供需链管理问世的前后,西方的企业管理科学出现过一系列的各种管理思想。这种思维方法,又正是准时制(JIT)的精髓之一——“进取不懈”;也是国内许多企业提出的“追求卓越,永无止境”的管理思想。
-
ERP信息集成及其扩展系统
按照Gartner公司的定义:ERP是MRPⅡ(制造资源计划)的下一代,它主要的内涵是“打破企业的四壁,把信息集成的范围扩大到企业的上下游,管理整个供需链”。ERP似乎没有一个像MRP和MRPⅡ那样的数据模型,如果说模型,就是供需链的模型,是信息集成范围不断扩大和延伸,管理功能不断增补和完善。
-
物料信息的集成分析
完整的MRP系统应当包括主生产计划(MPS)和物料需求计划(MRP)两个计划层次和一个由两项作业并列的执行层次(生产作业控制和采购作业)。物料需求计划是针对相关需求物料的计划,即加工计划和采购计划,由于产品结构中同时包含了加工件和采购件,加工计划和采购计划是同步生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