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g height="1" width="1" style="display:none" src="https://a.gdt.qq.com/pixel?user_action_set_id=1200686054&action_type=PAGE_VIEW&noscript=1"/>

物料信息的集成分析

文:鼎捷ERP

作者:鼎捷数智 | 发布时间:2012-11-30 14:50:34

    ERP信息集成的第一步是实现物料信息的集成。体现物料信息集成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是1965年问世的物料需求计划(MRP)。如果一个制造业企业,还没有理解和运用MRP,就意味着在信息化管理的进程上落后了30年。

1.集成物料信息的模型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IBM公司约瑟夫·奥列基博士(Joseph A.Orlicky)提出把产品中的各种物料分为独立需求(independent demand)和相关需求(dependentdemand)两种类型的概念,并按需用时间的先后(优先级)及提前期(以完工或交货日期倒计时)的长短,确定各个物料在不同时段的需求量和定单下达时间。
    MRP诞生于市场经济环境,首先明确生产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由市场决定而不是能由企业决定的外部需求称之为“独立需求”(即形成商品的出售产品),把出厂产品需用的一切相关物料称之为“相关需求”,阐述了物料存在的相关性。它的数据模型是以时间为坐标的产品结构。
    在这个模型中,处于产品结构较顶层的物料是要销售的出厂产品。处于较低层的物料是采购物料,处于两者之间的是加工制造(生产)的物料。它涉及销售、生产和供应3个制造业主要核心业务部门的业务。因此,不要把产品结构简单地理解为物料清单的原型,它有着更深刻的含义。
    时间坐标上的产品结构模型集成了销售、生产、采购这制造业企业3大主要核心业务部门的需求与供应信息,这个模型中包括了物料的数量和需用时间,它回答了编制计划所需的“要什么?什么时候要?要多少?  (What?When?How much?)”的3个基本问题。它确实是一种传统生产管理中常提到的“期量标准”,但不同之点在于这时的“期量标准”是动态的和集成的。由于产成品、采购件和加工件都集成在一个模型中,只要顶层的“独立需求”有了变化,所有低层的“相关需求”通过展开运算立即发生相应的变化,做到迅速响应和应变。这里,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是根据销售计划同步生成和修订的,减少了业务流程的层次。销售—生产—采购三者的计划是基于优先顺序的“一体化计划”,这是MRP系统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任何一项业务变化,必然牵动其他业务同时变化:从而不但解决了产供销严重脱节的矛盾,又解决了快速响应和应变的问
题。
    MRP是根据需用时间的早晚和供应时间的长短来编制计划,早需用的先生产,周期长的先订货;它的理想境界是使物料供应做到:“不多、不少,不早、不晚”,刚好满足需用的时间和数量;·这也正是JIT(准时制生产,JustlnTime)追求的零库存境界。所以说: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前提下,MRP与JIT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对MRP系统来讲,“少”和“晚”是不允许的,因为不能满足客户的需用量和交货期。但是,可以稍多一些,就是安全库存:可以稍早一些,就是安全提前期:安全库存和安全提前期两者也可以结合起来应用。MRP作为一种计划工具,较之作为以执行为主的JIT系统而言,会考虑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和安全系数。    
    时间坐标上的产品结构模型还说明了从原材料到产成品的物料流动过程,各个连线反映了物料的采购、运输、检验以及加工周期(工艺路线),是一种说明产品形成的物流模型;总之,要看到产品结构的实质,提高到“模型”的高度来认识。
    MRP是一种规范化管理系统,它所依据的管理理念主要是:
    (1)供应必须与需求平衡,即供需平衡原则。
    (2)优先级计划原则。生产与供应计划根据交货期(各定单)、需用时间先后(各组装件)、和提前期的长短(加工或采购周期)确定优先顺序。
    这两条简单明了的理念适合任何制造业企业。所有适用于制造业的ERP系统,都具备MRP的功能。它是需求导向的,又是符合微观经济学原则的。
    产品结构的报表格式叫做物料清单(Bill of Materials,BOM),是描述制造业产品和物料流动特点的基础文件,是所有制造业都不可少的较基本的管理文件。

    我们知道,管理信息系统也是一种规范化的数据处理系统,都会有输入、处理、输出3个过程。那么,物料需求计划的输入、处理和输出又是什么呢?让我们先来看一下MRP的逻辑流程图。如图4.3所示。

          
    从逻辑流程图上看,MRP要回答需求计划的4个问题(请对照图4.3方框中的数字顺序),这就是:
    (1)要生产什么?
    (2)要用到什么?
    (3)已经有了什么?
    (4)还缺什么?什么时候下达计划(定单)?
    这4个问题是任何制造业都必须回答、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人们习惯把它叫做“制造业的通用方程式”。
    第1个问题,指的是出厂产品,是独立需求件。产品的出厂计划,是根据销售合同或市场预测,由主生产计划(MasterProductionSchedule,简称MPS)来确定。
    第2个问题,指的是有关产品期量方面的信息,由物料清单和工艺路线来回答,物料清单回答数量关系,工艺路线回答时间关系。本书将在第13章及第16章详细说明。
    第3个问题,所谓库存信息指的是可以参与需求计算的物料可用量。物料可用量不同于手工管理的库存台账,它是一种动态信息。
    主生产计划、产品信息和库存信息是MRP的3项基本输入数据,它们都涉及到手工管理中不曾用到的新概念。其中,主生产计划(MPS)决定MRP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另外两项是计算需求数量和供应时间的基本数据(期量标准),它们的准确性直接影响MRP的运算结果。
    当我们讨论MRP时,指的是一个集成物料信息的系统,而不是指ERP系统中的一个“MRP模块”。注意,不要把管理系统同软件的模块混为一谈。软件模块的设计是基于MRP的原理和思想,但模块并不等于原理。不同协同软件虽然具有同样名称的模块,但它们的功能在细节上会有很大差别。一个完整的、可执行的MRP系统通常应当包括闭环MRP的所有功能,不少课程在讲解MRP时往往把闭环MRP作为ERP系统的一个发展阶段来谈,其实,闭环MRP才是真正“默认”的完整MRP系统。完整的MRP系统应当包括主生产计划(MPS)和物料需求计划(MRP)两个计划层次和一个由两项作业并列的执行层次(生产作业控制和采购作业)。此外,它还包括了运行MRP的数据源头——处理销售合同和预测的销售管理、提供物料和库存信息的库存管理以及处理基础数据的制造数据子零售系统。主生产计划是针对独立需求物料的计划,可以理解为对出厂产品的计划。物料需求计划是针对相关需求物料的计划,即加工计划和采购计划,由于产品结构中同时包含了加工件和采购件,加工计划和采购计划是同步生成的。
    主生产计划和物料需求计划都仅仅是需求计划,是否有可能实现,要看各个时段的能力资源能否满足需求:物料计划和能力计划反复运算,形成了一个小的闭环。所以,MRP系统还要包括各个层次的能力计划。
    计划管理层同执行层的信息沟通,形成了第2个稍大的闭环。根据基层运行的实际情况,不断修正计划。因此,MRP系统是包括各个层次的需求(物料)/供应(能力)和执行/反馈两种闭环的闭环信息系统和运作系统。

    MRP原理强调“以需定供”及“需求与供应平衡”的原则,运算物料需求计划仅仅计算了各个时段的需求量,还没有说明实现这些需求量的可能性。因此,只有考虑了物料需求同时又考虑了实现需求的能力资源,做到平衡供需,系统才有实用价值。在现实中,需求与供应(能力)都存在不确定因素,因此,在平衡需求与供应时,往往采用安全库存或安全提前期作为缓冲。任何一个信息系统都要求信息流是闭环的或者说是互动的;有了计划指令,就得有执行结果的反馈信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的信息系统没有实用价值。
    正因为如此,MRP系统的每一个计划层次都要进行能力计划,只有平衡了需求和供应的计划才能继续进行;不落实的计划是不允许下达的,要保证计划的可行性,不给下一个层次添乱,不做“麻烦制造者”。在主生产计划层次要运行粗能力计划(RouSh—Cut Capacity Planning,RCCP),在物料需求计划层次要运行能力需求计划(CapacityRequirement Planning,CRP)。如果能力计划不可行,要将信息反馈到需求计划,进行修订后再次下达。这种方式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运算和调整,才能较后落实,操作上比较繁琐。
    MRP系统的执行层还要通过工序跟踪、完工报告来反馈物料计划执行情况的信息。通过分析系统提供的每一个工作流中心的计划投入和产出时数和实际投入和产出时数,对能力资源的时间定额和物料流动的均衡性进行考核,即所谓“投入业务量/产出工作量分析与控制(input/outputanalysisandcontr01)”,并不断修正,使之逼近真实。
    国内外一些文章认为MRP系统“不考虑能力的限制”,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在一些行业里,能力资源并不是绝对不能变的

上一页:ERP的管理模式--协同电子商务

下一页: ERP是运行电子商务的坚实基础

相关新闻

  • ERP是运行电子商务的坚实基础

    有了商品交换,就有了供需链;研究供需关系是微观经济学的主要课题。需求信息(如预测、定单、计划等)从需 方向供方流动,这时还没有物料流动,但是它却引发物流,是供需链存在的源头。而供 应信息(如入库单、完工报告、提货单等)同物料一起沿着供需链从供方向需方流动。

  • ERP系统的管理理论基础

    在供需链管理问世的前后,西方的企业管理科学出现过一系列的各种管理思想。这种思维方法,又正是准时制(JIT)的精髓之一——“进取不懈”;也是国内许多企业提出的“追求卓越,永无止境”的管理思想。

  • ERP的管理模式--协同电子商务

    “时间坐标上的产品结构”是一个反映客观规律的、集成销售、生产和供应3项主要业务的数据结构模型,体现了制造业3项主要核心业务物料信息的集成。(1)供需链群体的每个合作伙伴必须有灵活的运作方式,对制造业来讲要有柔性的制造系统,极其敏捷地适应产品需求的变化。

关注我们

×

数据和智能方案提供商

想要进一步了解或咨询数字化解决方案?
我们随时在线为您服务,谢谢

在线咨询

400-626-5858

添加专属企微客服
获取行业最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