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g height="1" width="1" style="display:none" src="https://a.gdt.qq.com/pixel?user_action_set_id=1200686054&action_type=PAGE_VIEW&noscript=1"/>

ERP的管理模式--协同电子商务

文:鼎捷ERP

作者:鼎捷数智 | 发布时间:2012-11-30 14:50:34

    既然ERP是第2代MRPⅡ,而MRPⅡ又是从MRP发展起来的,理解ERP,就应当从MRP说起。对这些洋名字,中外文献上有各种解说,莫衷一是;但是,如果用信息集成的概念来解释,其实是很容易理解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实现了多大范围的信息集成?
    ●能够解决哪些管理问题?
    ●主要的运行机理是什么?
    ●主要依据哪些管理思想?
    企业管理者经常头痛的事件之一,就是“产供销严重脱节”。销售部门好不容易签下了销售合同,生产部门说计划排不下去;一旦生产计划能安排了,供应部门又说材料来不及采购。在仓库里,生产要用到的物料经常出现短缺,而没有用的物料却又长期大量积压。MRP(物料需求计划)就是解决这个头痛的销产供脱节问题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用通俗的话说,它能解决的管理问题是做到:“既不出现短缺,又不积压库存”,
处理两个对立又统一的目标。
    出现短缺有各种原因,可能是对需求信息的把握问题,也有可能是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的问题。因此,对待出现短缺要具体分析,不是简单地靠增加库存来保证,而是应当规范需求管理和处理例外情况流程,同时加速应变的能力。
    MRP是针对制造业的。只要是制造业,就必定要向社会提供产品,整个企业都围绕产品开展业务。有产品就有描述产品组成的产品结构,MRP就是从产品结构入手,建立一个赋予产品结构时间属性的模型,把销售件、采购件和加工件都集成在一个模型中,来解决“产供销严重脱节”这个难题。实现了制造业3个主要核心业务——销售、生产和供应——的信息集成,也就是主要的物流信息集成,打破了这3个部门的分割和各自为政的状态。只要销售件的期量信息(交货日期和交付数量)有了变化,相应的采购件和加工件的期量信息(需用数量和需用日期)立即发生相应的变化。能够迅速响应和提高应变能力,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传统生产管理中提到的“期量标准”依然要用到,不同的是:ERP系统的期量标准是动态的,这是手工管理难以做到的。我们将在第4章进一步详细讨论。  
    “时间坐标上的产品结构”是一个反映客观规律的、集成销售、生产和供应3项主要业务的数据结构模型,体现了制造业3项主要核心业务物料信息的集成。
    如果说MRP体现了先进的管理思想,那么它所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规范化管理  这是信息集成必要的条件;
    ●需求与供应平衡  这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命题;
    ●优先级计划  这是合理利用企业资源和增加企业产出的首要前提。
    企业管理者的另一个经常头痛的事是“财务数据和生产数据总是对不上号”,财务报表在时间上严重滞后,不能及时地暴露经营生产中的问题,等到发现了问题再处理,已经给企业造成了损失。生产需要的物料,即使有足够的采购周期,也仍会因为资金不到位而不能及时采购。销售出去的商品也会由于客户的信誉度、应收账的账龄等信息不完整、甚至“去向不明”而不能及时收回货款。
    MRPⅡ(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ResourcePlanning)就是解决财务和业务脱节问题的信息化管理系统。首先,它通过具有成本属性的产品结构(成本物料单),赋予物料货币价值,实现资金与物料静态信息的集成。
    MRPⅡ系统的成本计算是在正确产品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判断一个企业是否真正应用了MRPⅡ系统,首先要观察它是否真正应用了产品成本控制系统。成本是一个物料信息同资金信息集成的关键切入点。
    其次,通过定义物料流动的各种事务处理(如物料位置、数量、价值和状态的变化),对每一项事务处理赋予代码,定义相关会计科目上的借、贷方关系,解决资金流同物流的动态信息集成问题,做到财务与业务同步,或“财务账”与“实物账”同步生成,随时将经营生产状况通过资金运行状况反映出来,提供给企业决策层,便于不误时机地纠正和处理。
    MRPⅡ在MRP基础上增加的主要管理理念是管理会计的应用。会计可理解为一种信息系统,现代会计学把主要向企业外部提供财务信息(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的会计事务称为财务会计,而把向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提供财务信息的会计事务称为管理会计(如成本控制、贡献毛益、本-量-利分析等)。电算化会计软件之所以跟不上管理的需求,要害就是忽视了管理会计,它只提供了国家财政部要求的各种财务报表,却没有给企业提供管理决策的信息。
    能否做到资金流信息同物流信息的集成,做到财务同业务的集成,是判断企业是否实现MRPⅡ系统的主要标志;也是区别电算化会计同MRPⅡ系统的主要标志。我们将在第6章详细介绍。
1  ERP出现的背景
    企业还有一个头痛的问题是不能准确而实时地掌握客户需求,不能实时地掌握供应的变化,因而会经常遇到许多“意料不到”的问题,存在过多的不确定因素。由于不能正确市场定位,不能组织更好的货源;由于不能实时沟通需求和供应的信息,造成过多不必要的延误和浪费。此外,由于无法知晓企业以外发生的费用,对成本失去控制而削弱或丧失竞争优势。
    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独立生存,它必须依赖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如经销商、客户)以及各中间环节(如第三方物流)等合作伙伴的支持。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企业的供需关系和市场竞争的范围扩大到了全世界;这时,仅仅有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就显得不足了。要把信息集成的范围扩大到企业所有的上下游,也就是同企业所有的供应商和客户实现信息集成。“管理整个供需链”就是ERP要解决的问题。
    ERP之所以能够实现,完全依赖于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而企业业务流程的改进和优化,也同样需要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支持。
    20世纪90年代前后,也就是从1989年到1991年左右,西方发达国家陆续出现了一系列先进的管理思想,如敏捷制造、约束理论、价值链、供应链管理等,为ERP系统奠定了管理理论基础。
    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没有管理思想的理论指导,是不可能出现ERP的。
3.3.2  ERP的发展过程
    从MRP到ERP的发展过程,是信息集成覆盖的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从物流到资金流,从企业内部到整个供需链。就像水中的波纹一样,由中心逐渐向外扩张。MRP是制造业ERP的核心,它处在水波的中心,而且波纹首先就是由它引发的。如图3.1所示。

      
    在图3.1中,有几点需要说明。
    (1)MRP和MRPⅡ是由美国生产与库存管理协会(APICS)创新和推广的;ERP是由美国GartnerGroup公司提出的。APICS是一个资源管理教育机构,而Garmer是一个权威的信息技术咨询公司。前者的文献比较兼顾管理科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侧重应用实践;而后者则比较侧重于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与分析,针对软件产品。由于两个机构的性质及观察问题出发点的差异,会影响社会上对MRPⅡ和ERP理解和宣传上的偏差;因此,在讨论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问题时,应当注意不同机构和不同人员的背景、立场和视角。一定要把技术问题和管理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站在企业用户利益的立场来宣传推广各种信息化管理系统,而不是局限于研究信息化产品的“钱”途。尽管比尔·盖茨现在是世界首富,但较初推动他创新的动机和动力是“充分地发挥计算机的潜力,为千家万户所用”,并不是“钱”途。
    (2)2000年10月4日Gartner公司发布了以亚太地区副总裁、分析家B.Bond等6人署名的报告:ERPisDead—LongLiveERPn,提出ERPⅡ的概念,由于较初的ERP已经由于“软件易名”的原因模糊了同MRPⅡ的界限,被人们理解为面向企业内部的信息集成,,于是,再提出一个ERPⅡ来实现较初ERP的“远景设想”。如图3.2所示。

       
    国外对ERPⅡ的定义有不少争议,认为对ERPⅡ所下的定义都是ERP已经包含了的内容,“许多问题ERP已经解决了”,ERPⅡ是“新瓶装旧酒”,“就像是供应链管理(SCM)的另一种叫法”,“ERPⅡ只是ERP的扩充,ERP并没有死”等①,除了表中第1项“角色”外,其他各项确实都是较初赋予EUP的内容。可见,上面列举的各方评论是有道理的。国外这种不随风倒的学术风气,很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只有建立了
这种独立思考的学风,才能分辨各种舆论炒作。国内曾经鼓噪一时的“ERP过时论”,受“ERPisdead”提法的影响不无关系。
    由于这十多年来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所谓的ERPⅡ可以比提出ERP时采用更加先进的开放标准,采用基于组件或构件开发平台的体系结构(component-baseddevelopment),更有利于适应各种“与时俱进”的管理思想的发展和需求,实现各种

上一页:提升流程管理水平的总体方法

下一页:物料信息的集成分析

相关新闻

  • 物料信息的集成分析

    完整的MRP系统应当包括主生产计划(MPS)和物料需求计划(MRP)两个计划层次和一个由两项作业并列的执行层次(生产作业控制和采购作业)。物料需求计划是针对相关需求物料的计划,即加工计划和采购计划,由于产品结构中同时包含了加工件和采购件,加工计划和采购计划是同步生成的。

  • ERP是运行电子商务的坚实基础

    有了商品交换,就有了供需链;研究供需关系是微观经济学的主要课题。需求信息(如预测、定单、计划等)从需 方向供方流动,这时还没有物料流动,但是它却引发物流,是供需链存在的源头。而供 应信息(如入库单、完工报告、提货单等)同物料一起沿着供需链从供方向需方流动。

  • 提升流程管理水平的总体方法

    “我们曾经把各个部门主管找来,谈谈流程怎么优化,可是各部门主管一见面就互相抱怨,谈不出结果来。从而帮助企业实现这样的价值: ·不是表面的“改变”,而是切实的“改进”; ·不是优化几个流程,而是找到“流程自主、长期管理”的办法, ·不是开展一个项目,而是培养出企业自己的流程管理的内部顾问。

关注我们

×

数据和智能方案提供商

想要进一步了解或咨询数字化解决方案?
我们随时在线为您服务,谢谢

在线咨询

400-626-5858

添加专属企微客服
获取行业最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