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g height="1" width="1" style="display:none" src="https://a.gdt.qq.com/pixel?user_action_set_id=1200686054&action_type=PAGE_VIEW&noscript=1"/>

实施ERP容易忽视和误解的问题1

文:鼎捷ERP

作者:鼎捷数智 | 发布时间:2012-11-30 14:50:34

    在以上的叙述中,曾在不同章节谈到了一些需要注意的观念,这些观念的树立对成功实施ERP系统是至关重要的。为了突出和强调更新观念的重要性,将一些在实施ERP系统时容易忽视和误解的问题,再次归纳如下,以引起重视。其中有由于理解不深造成的,也有是思维方法或急功近利造成的。
    任何企业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出局,就必须居安思危,建立自己的经营战略。简言之,就是要不断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不同企业在不同时期的经营战略会有不同的重点,因而对信息化的需求在不同阶段也是不同的。如果企业的战略重点在于产品更新换代,那么CAD、PDM、CAPP、GT、CAM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就更为迫切;如果重点在拓展市场,那么网络营销、CRM等信息系统就更为迫切。当重点是建立成本和产品特色优势时,会用到SRM(供应商管理)、ERP、SCM(供应链管理)和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因此,在制定企业信息化规划时,必须以企业战略需求为基础,否则必然会迷失方向,冒很大风险,无果而终。同时,又要注意分步实施同总体规划的集成和兼容,远近结合,避免今后出现骑虎难下的被动局面。
    企业信息化的内容非常广泛,各类信息化系统只能解决它所能解决的问题,而ERP系统仅仅是其中属于管理范畴的一个内容,当前ERP已经成为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代名词,但是它不能包罗所有的管理问题,不能包治百病;它是不可少的,但却不是万能的。
    没有经营战略的企业,上ERP系统只能是一种“盲动”,“盲动”和“失败”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相伴而生,是我国实施ERP系统“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对ERP来讲,不是上不上的问题,而是什么时机上的问题。关于如何将企业战略转换为信息化规划。
    企业的战略会随内外形势的变化而不断修订,对信息化会不断提出新的需求。由此可见,企业信息化是一项长期的投资,而不是一次性的消费。
1  形形色色的目标
    人们在参加一些ERP的会议,经常遇到这样的对话:
    ●我们企业决定上ERP,你看该买哪家的软件?
    ●领导决心很大,准备投XX万元(投资计划本来应当是商业机密,公开了,会 使企业处于非常不利的谈判地位,但有些人却以此为炫耀)。
    为什么要上ERP呢?回答又是五花八门:
    ●全面实现经营数字化、办公自动化OA电子商务网络化、……;
    ●为了迎接上市,用3年时间,把我们公司建成ERP一体化信息系统;
    ●目标是把我们公司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建设成为中国某某行业的IT样板工程;
    ●我们是当地的纳税大户,为完成我省(市)3年内X%大中型企业实现信息化指标,上级要求3年之内实现信息化;
    ●现在竞争剧烈,不搞信息化不行;
    ●我们这个行业领先的几家企业都上了ERP,我们不能落后;
    ●“为了管理上一个台阶”,“为了规范管理”,“为了提高企业的形象,正在搞CI (Cooperate ldentity)工程”,“为企业信息化搭建一个平台”……不能排除,极个别企业还甚至有暗地里“为了排斥‘异己”’之类的不可告人的目的。
    综上所述,可以把这些企业上ERP的种种动机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完成上级要求,获得一笔低息贷款;
    ●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难以判断成功与否的模糊目标。
    值得庆幸的是,有相当多的企业,对实施ERP系统有相当清醒的认识,有明确和量化的目标,而且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上述这类情况虽然常见,但并不是全部。尽管如此,如果听任这种状况继续存在,对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仍然会造成严重的损失。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总结我国实施MRPⅡ的经验教训时,曾有报道说“八十多亿人民币打了水漂”,盲目性是一个主要原因。如果前面所谈的现象继续下去,也许若干年后,在总结我国实施ERP的经验教训时,又会有报道说:“又有多少多少亿元人民币打 了水漂”。这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结局。
2  制订目标要注意什么
    做什么事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企业信息化也不例外。信息化本身不是目的,信息化是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的一种工具,应当是企业行为,而不是政府行为。有了目标,才能评价ERP实施是否成功。在制订实施ERP项目的目标时,有以下几点必须注意。
    ●信息化的目标是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制订的,而不是凭主观想像或行政命令;
    ●制订目标必须把企业置身于全球竞争的环境之中,高标准定位,由于不可能一 蹴而就,因此,需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目标必须量化,不能是什么“管理上一个台阶”之类的无法考核的目标;
    ●目标必须一致,目标应当首先由较高管理层提出,在高层管理内部必须认识统一,才能在整个企业贯彻推行。一旦决定了的事,就要齐心合力去实现,遵循孙子兵法“同欲者胜”的道理,各个管理层绝对不能同床异梦、貌合神离,甚至做一些相互拆台的小动作;
    ●目标必须为全体员工所理解和认知,成为全体员工共同自觉奋斗的努力方向。关于如何做需求分析和建立目标,在以后我们还要详细讨论。

3.上线就是成功吗
    接着对目标的讨论,让我们再来谈谈在成功问题上的误解。
    轿车完成较后组装从装配线上下来,通常称为下线,表明又一辆新车诞生了。但是ERP项目“上线”的说法,可能来自港台,表明各项业务都已经挂在总线上了,是从技术角度来观察ERP项目实施。  通常认为,所有必要的数据都已录入系统,所有购买的子系统都已顺利运行,新系统已经完全取代手工管理,实现了“切换(cut over)”, 就是所谓的“上线”。当报道说某某企业的ERP项目已于某年某月某日“成功上线”,
  就被认为是实施成功。
    “上线”固然是成功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是,并不等于项目实施成功。成功的标志只能以是否实现既定目标为准。在ERP的实施进程中,较后有一个阶段叫“巩固提高”,就是说“切换”之后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上海三菱电梯公司对ERP的成功率有一个非常恰当的比喻,认为选对软件是成功 的第一步,走通流程也只有20%成功,做到人人在用,也就是所谓的“上线”只能是成功的60%,只有学会用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正确决策,改革不合理的流程,见到效益,才能算做到100%成功。如图9.1所示。中石化集团也说得好,“成功上线”不等于“上线成功”,“上线”以后,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这两家公司的体会是深刻的,值得我们深思。
    如果实施ERP系统久久见不到效益,就会存在“复辟”和倒退的风险;功亏一篑导致前功尽弃的教训是不少的,要引以为戒。
    一位实施ERP企业的老总说:  “我非常支持他们上ERP"’,言外之意,我用不着ERP,是“他们(手下的人)”要用。果真如此吗?
    人们通常把ERP项目描写为“一把手工程”,项目的成败需要一把手的支持。就“更新观念、改革管理”和优化业务流程来讲,没有一把手的决心和支持是谁也推不动的。
    具体地说,一把手要抓3方面的工作。
    (1)抓人的工作。树立符合全球竞争要求的企业文化、发扬团队精神、调配人力资源、定期召开ERP项目工作会议、分析阻碍项目实施的原因,协调解决部门间的矛盾等。
    (2)抓管理改革。改革不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管理模式,改革不合理的激励机制等。
    (3)抓项目效益。指导项目实施,早日实现项目的目标,取得预期的效益。
    为了能够正确指导ERP项目实施,遇到矛盾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一把手必须对ERP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施要点有一定的了解,不能仅仅浮在:“你们干,我支持”的口头承诺上。在实际应用中,有不少情况是由于具体的业务人员受传统习惯和惰性的影响,把对改革的抵触归罪于“软件不好用”。出现这种情况,如果一把手对ERP系统没有比较深入的理解,不能判断是非,往往很推动项目进展。
    一把手作为倡导者和推动者,是人人都容易理解的。但往往还有一个被忽略的方面,就是一把手需要依靠ERP系统提供实时和充分的信息,作为自己分析和决策的依据。天津拖拉机厂与美国约翰·迪尔(JohnDeerCo.)成立合资公司后,美方总经理一上任

上一页:ERP信息集成及其扩展系统

下一页:实施ERP容易忽视和误解的问题2

相关新闻

  • 实施ERP容易忽视和误解的问题2

    ERP软件是基于供需链管理的思想,面向流程设计开发,因此,一个真正的ERE系统应当能够适应业务流程的变化。在制造业,财务成本又是销售、生产和采购3项核心业务运作的结果,相对于销售、生产和采购来讲是一种“后续”流程。

  • ERP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明白人越多越好,如果企业的高层决策人员普遍掌握了信息化和ERP的知识,毫无疑问,必将会大大加快我国企业信息化健康发展的步伐。复合型人才应当具备4方面的知识,即: ●企业管理知识 ●信息技术知识 ●行业流程知识 ●项目管理知识 人们习惯把复合型人才定义为“既懂管理又懂计算机”。

  • ERP信息集成及其扩展系统

    按照Gartner公司的定义:ERP是MRPⅡ(制造资源计划)的下一代,它主要的内涵是“打破企业的四壁,把信息集成的范围扩大到企业的上下游,管理整个供需链”。ERP似乎没有一个像MRP和MRPⅡ那样的数据模型,如果说模型,就是供需链的模型,是信息集成范围不断扩大和延伸,管理功能不断增补和完善。

关注我们

×

数据和智能方案提供商

想要进一步了解或咨询数字化解决方案?
我们随时在线为您服务,谢谢

在线咨询

400-626-5858

添加专属企微客服
获取行业最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