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g height="1" width="1" style="display:none" src="https://a.gdt.qq.com/pixel?user_action_set_id=1200686054&action_type=PAGE_VIEW&noscript=1"/>

管理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文:鼎捷ERP

作者:鼎捷软件 | 发布时间:2012-11-30 14:50:34

    系统质量评价的关键是要定出评定质量的指标以及评定优劣标准。由于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估指标(包括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不仅数量多、比较复杂,而且随着信息系统的发展,指标也在变化,因此建立价值评估体系是当务之急。有一个客观的、科学的价值评估模型,我们才能对信息系统进行全面综合评价。
    借助于运筹学和系统工程领域的层次分析法(AHP),对多指标的信息系统进行综合评估,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沙旦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是一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
    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的信息系统价值评估模型,在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中包括:定量指标,即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定性指标,即宏观和微观指标。
1.定量指标
    分析定量指标可以按传统的模式,广义的信息系统的投资回报可以简单写成:
    ROI=(成本降低十收入增长)/总成本
    (1)投入指标(总成本)
    1)系统分析设计费用和实施费用,包括硬件、软件和人员消耗费用等。
    2)人力成本,包括人员重新招聘、人员重新部署和人员培训的费用。
    3)流程成本,这也是很重要的。因为部署信息系统的企业需要对现有的工作流程进行改造。
    4)系统运行成本,诸如集成和测试费用、运行费用、管理费用、数据分析成本、数据转换成本等。
    5)信息系统的维护和持续改进费用。
    6)机会成本。例如,企业由于选用其中某一家厂商的管理软件系统,而放弃了其他厂商所能够带来的机会效益,就是一种典型的机会成本。
    (2)产出指标
    产出指标主要包括收入增加和成本降低。
2.定性指标
    (1)宏观指标
    1)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是否提高了。如果将其转变为具体的经济指标,可以分为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流动资金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计划执行准确率、设备利用率、市场信息准确率、客户满意率、交货准时率、产品优质率等。
    2)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是否有所创新。
    (2)微观指标
    1)信息系统的应用广度和深度,包括系统的用户数量、用户的职位、系统信息数量、业务信息数量等。
    2)信息系统对资源的开发率和利用率。如果把OA信息系统比作人体骨骼的话,信息资源就是肌肉和血液。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角度,可以评价信息系统的利用程度和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这可以从挖潜能力以及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共享方面进行评估。
    3)企业的业务流程、工作流程是否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4)员工素质的提高和员工参与信息化的程度。人力资源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的参与者,即信息化的主体。在这里,人力资源包括信息技术人员和企业的其他员工。对于前者的评价,主要考察其计算机应用能力、软件设计开发能力以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而对后者,由于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员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这是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
    5)是否改善员工工作满意度。
    6)企业不同部分之间是否拥有统一的基础数据环境,以及能否实现协同工作流
    7)系统数据是否能够确保完整,以及能否确保质量。
    8)企业各级人员对信息系统所体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接受,包括企业文化是否发生变化,销售、市场、服务人员的工作方式是否发生变化,绩效考核方法是否发生变化等。
    9)是否减少人工信息处理的工作量,从而节约人工费用和办公开支。
    10)是否加快信息收集、传递、处理速度,提高企业的反应速度。
    11)是否改善服务水平、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2)信息安全的评价。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相继建立了不同类型的信息系统,如各类具有信息采集、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等功能的子系统和分系统。但同时,利用相应的信息系统,既可以窃取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内容,又可以扰乱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内容。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信息安全问题也逐步演变为严重限制和制约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对于企业信息化安全的评价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13)系统实施后是否拥有后续的持续改进和升级服务。
    信息系统的评价与IT审计和企业信息化密切相关,它们有着共同的目的和一致的目标。因此,信息系统评价指标可借鉴国内外相关的规范和条例。当前已经出台的指标体系包括《IT审计规范》和《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IT审计是指根据公认的标准和指导规范对信息系统及其业务应用的效能、效率、安全性进行监测、评估和控制的过程,以确认预定的业务目标得以实现。信息系统审计的目的是保证信息化过程的每个环节经常处在可控之中。按照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决策原则,一项信息系统要经历规划阶段、实施阶段以及运行维护阶段的审计。审计不仅是项目完成时验收的需要,而且在信息系统运行和维护过程中更为重要,因为任何一项信息系统不可能在规划和实施阶段就十全十美,又一成不变。这就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审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适应新的环境变化和业务需求。

上一页: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与评价

下一页:企业信息资源规划

相关新闻

  • 企业信息资源规划

    3.定制应用项目 要求开发商按统一规划建立的功能模型、数据模型和数据标准,为企业开发新的应用系统。图8—1是信息资源规划实施框图,从中可以看到总体数据规划(左侧)与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建立(右侧)的结合。

  •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系统选型

    企业在进行信息资源规划后,接下来所涉及的问题通常都是信息系统的选型策略问题。(2)依选型中的时空因素 按系统选型过程中时空因素的不同,也可以有多种策略,如整体规划、一次选型;整体规划、分期选型;分期规划、分期选型等。

  • 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与评价

    系统的技术效果 对信息系统技术方面的评价主要是针对系统的性能,包括系统的可靠性、高效性、适应性、可维护性、易用性和可移植性等。信息系统的性能方面的评价主要有:数据一致性、准确性;操作方便性、灵活性;系统 安全保密性;系统可扩充性。

关注我们

留言板

咨询热线:400-626-5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