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N个为什么
文:世界经理人
作者:鼎捷数智 | 发布时间:2014-09-24 00:00:00
人们所厌恶的是孤独、寡陋和不善,而古代帝王却用“孤家、寡人、不谷”作为自称。这是为什么?
解答这个问题要从自然之道寻求答案,因为自然之道是管理之道的根源。自然之道指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无论什么事都要阴阳平衡,阴阳极强与极弱都会导致事物走向反面。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较高领导人),无论是职位或是个人意志都处于无可约束的极强地位,组织和“事儿”处于较弱地位。由于事的运动遵循的是自然规律即自然之道,“事儿”处于较弱的地位就意味着自然之道处于较弱的地位。如果社会的较高领导者(帝王)们不对自己进行有意识的约束,就有可能产生人道与自然之道的失衡。其结果必然会受到自然之道(天道)的惩罚。他们之所以用“孤、寡、不谷”作为自称,意在形式上有所警示,时刻提醒自己在思想上引起重视。
时间距今已经过去了2400多年,随着社会发展产生了“企业”这种经济组织形式。虽然企业政体和管理体制形式有所不同,在管理主导思想上存在着人治与道治(按规律治理)的差异性。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即便是在制度管理的企业,也不同程度地充斥着人治管理的阴霾。作为企业的所有权人和总经理(CEO),个人职位达到了“极端”,除国有企业之外,没有人能够对其进行管束。这种极端现状对于企业较高领导人来讲已经到了向反面转化的临界点。对于一个有智慧的领导者而言应该引起高度警觉,警惕各方面的危险的到来。就像老子在第15章中所说:“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意思是小心谨慎啊好像趋走于冰河, 谨慎警惕啊好像时刻提防四邻于己不利。
古代帝王尚且懂得用“孤、寡、不谷”等谦称作为警示自己的座右铭,现在企业较高领导者有谁会认识到这些根本性的东西?从管理领域看,老子在春秋时期就担心领导者位于极端的危险,到了现在不仅企业领导层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管理学术界有些人还在向企业领导层灌输“强势管理”思想。春秋到现在,时间不仅是凝固,而是倒退。倒退到企业较高领导人不但不警惕高位背临深渊的危险,反而有一种沾沾自喜的“成就感”。更有可悲者不仅不懂得从老子管理思想中寻求管理灵魂,反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蔑视或质疑。
这里借老子“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告诫管理理论界和企业界人士,看似好的东西不一定好,看似不好的东西不一定坏。企业“较高领导”看似光耀,主观上再强劲一步就是深渊。“孤、寡、不谷”等谦称虽然难听,对抑制较高领导者的个人意志有一定作用。现代企业部分高层领导以掌握管理方法见长,但在管理思想修养方面确实不如古代帝王。
上一页:工作的猴子,你背上了吗?
相关新闻
-
工作的猴子,你背上了吗?
对于经理而言,工作中首要任务是通过消除“受下属制约的时间”来增加自已的“自由支配时间”。其次,是利用这部分刚发现的自由支配时间来培养下属提高积极主动的精神和主动性级别。较后,经理利用另一部分增长的自由支配时间控制“受老板制约的时间”和“受公司制约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