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店營收增長29%! 台灣大創百貨以數位力提升顧客新體驗,創造品牌價值

文:鼎新電腦

大創百貨

發布時間: 2023-09-25 09:36:36

數位轉型 OMO 大創百貨 大創

走進台灣大創百貨,總是會被映入眼簾的無數新奇的生活小物、零食糖果吸引,可以用平價的金額,挖寶當起生活智慧王或是輕鬆的改變居家風格,若是於節慶期間逛店,更可體驗到濃厚的節慶氛圍。

 

在疫後時代,零售業面臨從O2O轉變到OMO與數位轉型的重重挑戰,如何釐清自身的數位轉型優勢,跳脫框架展現數位化區隔,體現品牌價值?


每月導入千件商品 以數據蒐集消費者喜好

 

台灣大創吉崎大樹副總經理表示,為了要持續帶給顧客新鮮感與驚喜,大創的商品數量超過7萬種,每月可以開發超過1至2千件新商品,兼具多樣化、高品質與獨特性,這同時也是品牌勝出的關鍵。

 

台灣大創商品部李玉玲經理表示,疫後零售流通業應該強烈感受到疫情的影響,都轉為發展線上消費模式,「如何轉為線上消費模式,快速的把消費者想要的商品呈現在消費者面前,都是一大挑戰。」

 

因為,並不是簡單的將商品上架到虛擬平台上,而必須整體性的思考商品如何在網路上也能銷售;又或是實體店的購物環境與優勢,可以如何再為顧客帶來精緻化體驗等。

 

而台灣大創上千上萬商品,商品的控管要如何進行?

 

李玉玲說,可以從商品導入、主題商品陳列與新品牌導入三方向進行。大創一間店,約有1萬到1萬五千件商品,「以前土法煉鋼的方式就是用excel,累積同產品類別的銷售數據,但是太花時間也容易產生誤差。」

 

近幾年,大創藉由資訊系統導入,開始藉由大數據分析,有效的收集數據,並將這些數據運用店面商品導入,這些數據會聯動到每月新品開發的五百到一千項新品,更可以依據數據去推估店內「熱銷排行榜TOP1000」的商品,藉由這個排行,去做主題商品陳設的布置更換,讓顧客每次進店都有新鮮感。

 

針對不同客群與產品定位,大創成立 300 日圓店鋪 「Threeppy」,販售可愛與色彩強烈的生活雜貨,另一品牌Standard Products,以新台幣 99、139 元兩種售價,主打平價高質感商品,店內與選品走黑白灰中性色系,「歡迎大家來挖寶!」李玉玲笑著說。

 

 

數據管理商品不缺貨 資訊精準選品接地氣

 

大創的商品品項種類繁多,貨源有日本、韓國、泰國等,疫情後船期有時不穩定。若以商品從訂貨到出貨於賣場陳列上架的時間週期計算,之前只能靠人為經驗計算商品到或週期,現在則依靠數據分析,有效的降低商品欠品的機率。「很大的提升大創的庫存精準度讓商品安定供給。」

 

另外,資訊系統BI的導入,與數據蒐集、統計乃至使用上的有感,李玉琳進一步指出,大創是源自日本的品牌,但日本與台灣的文化與國情畢竟不同,在商品的銷售狀況就有其差異,她舉例,日本文具類的商品如信封信紙等賣得非常好,但台灣可能使用習慣不同,因此就可以依據數據的實際狀況分析,而有彈性與組合性的選品,而非完全複製日本,資訊足夠精準也能進一步提升消費者滿意度及對於品牌的信任。

 

降低人力成本20% 數位員工成為提升人力價值利器

 

今年稍早,104人力銀行公布了《民生消費產業人才白皮書》,指出2023年第一季消費產業平均每月求才38萬人,求才難度是整體市場的4.4倍。

 

缺工的挑戰在大創也無可避免,為了提高人力資源的價值,大創導入了自助收銀系統,營運部莊媁淩經理表示,自助收銀系統大量節省顧客排隊等待時間,且因為是引導式的操作簡單易懂,「使用率相當高,每2位顧客就有一位選擇自助結帳,首次使用也能在一分鐘內完成結帳,連長輩都可快速上手!」

 

莊媁淩說,數位員工自助結帳機台的使用,使門店業績成長達29%,以前一人只能顧一台收銀機,現在一個員工可以顧到10台自助收銀,或是將人力做到更大化的發揮,甚至延伸至顧客服務,例如有機會為店內顧客做更多商品介紹,或是能有更多符合客戶需求組合的商品陳列上架,提升業績。


 

10分鐘回傳店鋪日報 助力總部高效決策

 

台灣大創全台有數十間門市,每天閉店之後還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需將營運日報回傳給總公司。

 

以往都是以紙本手寫所有銷售數據,現在透過Easyflow資訊化幫助,能清楚記錄銷售資料,只需10分鐘即可將日報資訊回傳總部,數位化的管理讓總部能即時掌握營運狀況,分析數據做好高效決策。「過去所有銷售數據統整到回傳需要兩個小時,現在只需要10分鐘就可以確認完成!」

螢幕擷取畫面 2023-09-25 093003.png

 

當體驗決定消費 打造智慧門市提升顧客體驗

 

疫情後消費型態的改變,讓零售業者經營模式碎片化,因此如何從品牌營銷面,透過商品策略、品牌引流、會員經營等發揮品牌綜效審視生意本質,或從通路布局、高效儲運與商品運轉等降低營運成本,在在考驗零售業於多變的環境與議題下的應變能力。


螢幕擷取畫面 2023-09-25 093117.png

 




更多案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