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Agent是什麼?如何重構企業生產力:定義、應用與未來趨勢
AI Agent正在重塑企業營運邏輯,從自主決策、跨部門協作到流程自動化,全面提升生產力。
本文解析AI Agent定義、企業AI應用場景、企業導入AI的挑戰與未來願景,助你掌握企業數智轉型關鍵。
AI Agent的定義是什麼?
AI Agent近年快速竄紅,其概念其實早在1994年就由MIT教授派蒂・梅斯提出,當時便描繪出能協助人類處理繁瑣資訊與任務的智慧「個人助理」。隨著資訊爆炸與工作複雜度提升,AI Agent的價值更加凸顯。
與一般AI工具相比,AI Agent具備四大特徵:
- 自主性:接收目標後可獨立運作。
- 目標導向:圍繞明確目標主動規劃行動。
- 推理與規劃:能拆解任務、動態調整策略。
- 工具協作:可調用API、資料庫,並與人或其他Agent協同完成任務。
若傳統AI像顧問提供建議,AI Agent則是能真正「執行任務」的專業助理,能處理跨步驟流程,從自動化行銷到專案管理皆可勝任。
AI Agent對企業的影響是什麼?
AI Agent不僅是技術升級,更重新定義了企業的生產力、流程管理與組織結構,推動從「人力密集型」走向「智慧協作型」。
1.從技術突破到落地應用
AI Agent的興起其實來自近年來三大關鍵變化的驅動:
- 技術突破:以ChatGPT為代表的大語言模型(LLM),解決AI過去「能力不足」的瓶頸。
- 應用落地:客服、行銷、流程自動化等場景成功商轉,企業信心大增。
- 市場趨勢:微軟、Google、Meta等科技巨頭相繼投入Agent生態系,新創公司也大量湧入,形成產業級浪潮。
2.深層改變:企業組織與角色的重構
AI Agent的加入,讓許多企業流程得以自動化甚至智慧化。這個轉變不僅僅是工具的革新,更是對組織與角色定義的深層重塑,例如:
-
解放人力,聚焦高價值工作: 傳統的自動化只能處理單一、重複性的任務,但AI Agent具備推理與規劃能力,可以執行更複雜的流程。例如,人資可透過AI Agent自動處理薪資查核等繁瑣任務,讓員工得以將精力集中於策略與創意等高價值工作。
-
提升效率,創造超乎想像的生產力:AI Agent能在短時間內處理龐大數據、快速執行複雜流程。在鼎新的AI Agent模型中,智能體(Agent)是一個由指揮官、專家與可攜式數位分身組成的協作體系。指揮官負責統籌全局、專家提供專業知識,而個人的數位分身則將專業能力無限延伸,三者協同合作,能讓企業流程的效率大幅提升。
-
優化決策,實現數據驅動的精準營運:AI Agent具備強大的感知與分析能力,能即時分析市場趨勢與使用者行為,提供精準洞察。例如,在零售業可即時分析市場與行為,提供精準洞察,提供個人化推薦,讓決策更為精準。
-
創新服務,打造全新商業模式:AI Agent的應用橫跨多個產業,例如金融業的金融交易監測、程式碼檢查,加速新商業模式的誕生。它讓企業能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創造出前所未有的創新服務。
3.生產力的重新定義
以往我們衡量生產力的指標多半是「完成多少工作」、「花多少時間」,而有了AI Agent之後,這個概念正在轉變成「完成正確的事」、「達成最佳結果」。
Gartner預測,到 2028 年,將有15%的日常工作決策由AI Agent自主完成;麥肯錫也指出,85%導入Agentic AI的企業,能在一年內實現正向ROI。
在2025年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鼎新數智董事長葉子禎也提到AI Agent的發展將帶來三大變革:
一、新型態的生產力:AI Agent 能與人類協同,共同完成更複雜、更具挑戰性的任務,創造出前所未有的生產力。它就像是人類能力的延伸,鼎新提出的「多智能體運行平台」,能夠整合「物理世界」與「數位世界」的模型來思考AI如何導入企業。可承載個人的專業知識與工作習慣,成為企業強大的生產力延伸。
二、物理世界與數位世界互相作用:AI Agent的應用將不僅限於虛擬空間。透過「數位孿生」等技術,它能將物理世界的數據數位化,並在虛擬世界中進行模擬與優化,再將結果回饋至現實,實現虛實整合。
三、工作者不再受限於時間與空間:AI Agent能全天候無休地運作,讓人類工作者不再受限於辦公地點與時間,得以隨時隨地展開工作,工作模式將變得更加彈性與自由。傳統的AI Agent多半依附於特定平台,但多智能體運行平台由數位分身、領域專家、指揮官三種類型構成的協作系統,能讓你的智慧資產隨身攜帶,無論你在哪裡,它都能持續工作、累積經驗,將你的專業能力無限延伸。
AI Agent的導入現況與未來挑戰
AI 正迅速從科技圈的熱門話題,走進企業營運的核心。絕大多數企業對AI Agent 的理解與應用,仍處於初步摸索階段。問題並非技術不成熟,而是因為企業組織在觀念、流程與基礎建設上尚未到位。
趨勢已至,但轉型路徑仍存瓶頸
從大環境來看,AI Agent 已不再是「未來技術」,而是全球競爭的核心戰略。根據 IDC 報告,逾70%全球企業計畫兩年內導入自主性 AI,以提升決策效率與自動化。然而,導入過程仍面臨三大挑戰:
- 成本與投資回報不確定:AI Agent導入挑戰之一,是技術整合與運算資源成本高昂,短期難見成效,企業傾向觀望。
- 信任與準確性疑慮:對於金融、醫療等高風險場域而言,AI Agent的決策準確性至關重要。缺乏可解釋性的輸出結果,難以承擔關鍵決策責任。
- 技術與落地能力不足:雖然大型語言模型已有突破,但要讓 AI Agent多工處理、跨平台協作仍有門檻,加上企業內部缺乏數據整合與場景設計,導致導入成效受限。

由近而遠:從現實挑戰到未來藍圖
企業當前最急迫的課題,是找到AI Agent能真正發揮價值的企業AI應用場景,並解決內部抗拒與流程斷層。這需要從小規模試點起步,逐步累積信心與經驗。
展望未來,鼎新數智董事長葉子禎指出:「未來的生產力不再受限於物理時間與人力邊界,而是在物理世界與數位世界的交互中誕生的新型態智慧生產力。」
他指出,AI Agent不僅能突破人力限制,更能突破:
- 動機限制:可以補人力的不足。承接人類不願處理的繁瑣任務,提升效率。
- 能力限制:可以補能力的不足。如AI繪圖與文生設計,讓創意專業人員擺脫技術門檻,專注創新本質。
- 思維限制:AI Agent能即時感知數據變化,實現隨需而動的決策機制。
- 時空限制:透過AI數智人,在多平台、全時段展開無休服務與互動。
這些突破將推動企業邁向「物理+數位雙世界」架構,傳統管理模式將被重構,組織也將更加扁平、靈活與智慧化。
從試點到整合:企業導入AI Agent關鍵路徑
面對AI Agent的全面崛起,企業最關心的問題莫過於:「我們現在該做什麼?可以做什麼?」。企業導入AI Agent,應將其視為策略性投資,並依短期、中期、長期三階段逐步推進,從「技術應用」走向「組織升級」。
短期:找出具體痛點,發掘企業AI應用場景
在導入AI Agent的初期,企業最需要做的,是找出真正能創造價值的企業AI應用場景:例如客服、知識文件生成、排程派工、報表彙整等高重複性工作,這些都是AI Agent最能快速發揮效益的切入點。
這階段是企業導入 AI 的起步。企業會鎖定業務流程中最具痛點或效益最顯著的「單點」進行優化。例如,針對製造業的排產痛點,導入智能排程Agent,透過智慧排程邏輯與規則,實現排產優化。同樣地,在供應鏈管理上,可利用缺料預警 Agent,將物料資料進行整合,即時監測與預測缺料風險,並給出採購或替代物料的建議。
中期:建構AI驅動的企業流程
當單點AI累積足夠經驗後,企業將進入流程改造階段。此時,企業會將不同單點的AI Agent串聯起來,實現更具彈性與客製化的AI應用。例如,在「新產品導入流程」中,可利用指揮官Agent協同多個專家Agent加上數位分身,如「庫存查詢」與「訂單審核」,加速新品導入或交期查詢與客訴回應等,大幅縮短人力時間。
這個階段的任務,是建立跨部門、跨平台的流程整合架構。企業可透過AI Agent串接ERP、MES、CRM等核心系統,讓資料能在不同流程間自動流通,從+AI到+Agent的「單點任務或單一場景自動化」轉向「串接跨部門營運流程智慧化」,才是真正的AI應用升級。
長期:完善基礎建設,實現數位轉型與持續演化
在進入成熟階段後,AI Agent不再只是執行任務的工具,AI Agent的任務規劃與執行效果,深受資料可用性與一致性影響,因此企業在導入前,需先強化數據治理與平台整合基礎。
企業可透過「多智能體運行平台」,實現IT與OT數據虛實整合。所有智能體在專家、指揮官、數位分身的協調下,形成一個具備「協同意識」的智能系統。這三類智能體分工明確:可攜式數位分身負責執行與個人化任務,專家智能體提供專業判斷與決策建議,而指揮官智能體則負責整合與調度,最終實現從感知、分析、判斷到執行的智慧閉環,讓工廠邁向AI自主營運的新階段。
另外,企業需建立數據治理體系,確保資料可控與安全,並探索私有化模型、地端部署;最終實現多場域、多角色 AI Agent 的協同運作,從流程驅動邁向AI驅動,構築能持續進化的智慧組織。

AI Agent的未來願景:平台化的智能革新
從鼎新數智董事長葉子禎提出「一個模型、兩種內核、三類智能體」的多智能體運行平台,可看到並描繪未來企業在物理與數位交織世界中的運作樣貌。
一個模型:
企業同時存在於物理世界(人與設備)與數位世界(AI智能體與運算引擎),兩者如數位孿生般同步運作,推動效率與智慧升級。
兩種內核:
- 處理即時反應的「數據自決引擎」:能即時依資料變化自動調整任務,如動態規劃物流、更新庫存策略。
- 面對複雜任務時的「智能生成引擎」:依靠生成式AI模型,進行分析、規劃與決策,像是自動撰寫報告、制定行銷策略等,處理需要思考的「慢任務」。
三類AI智能體:
- 可攜式數位分身:像是個人助理,能幫你打理執行工作細節與個人化需求。
- 數位專家:專注於特定領域,如法務、財務、採購等,扮演知識型專家。
- 數位指揮官:則具備統籌與調度能力,能整合多項任務資源,成為智慧決策的核心。
這個系統在數位世界中運作,透過指揮官的調度,整合不同智能體的專業能力,並與物理世界的人與設備緊密合作,最終目標是創造新的生產力,讓人們能「智慧工作,樂享生活」。

多智能體運行平台:打造具協同意識的智能系統
目前的AI 應用多為單點式的工具,各自為營,AI Agent的未來將走向更宏觀的格局。
透過鼎新的「多智能體運行平台」,企業可以建立一個強大的AI基礎架構,讓不同的AI Agent高效協作,實現跨部門、跨任務的無縫流轉,從單一任務執行邁向複雜任務的自主化管理。
若以未來AI工廠來想像,首要是讓現場數據即時成為決策依據。透過Edge AI,OT與IT資料可即時感知與解讀,無需整合延遲,即可啟動AI判斷與執行。企業也可依場景需求,靈活配置AI Agent,如排產、預警、品管等智慧模組,透過三類智能體協作:分身負責執行,專家優化判斷,指揮官整合協作,實現從感知到優化的智慧閉環,讓工廠邁向AI自主營運的新階段。
隨著企業AI應用深化,AI 的能力、平台與場景將逐步融合為完整生態系統。「企業AI一體機」也將成為私有化部署的關鍵選項,不僅強化運算與分析能力,更確保資料隱私與安全,讓 AI Agent 深度參與決策與執行,成為新一代企業營運架構的核心。
結論:AI Agent與企業數智轉型
AI不再只是新技術,它正逐步融入每一個企業場景,改變我們對工作效率、決策機制與組織協作的想像。面對這場深刻的產業變革,企業需要積極建立與AI 協作的能力。
無論是將AI應用擴展到跨部門流程,或打造靈活、可調度的智慧系統,端看企業是否具備讓AI驅動生產力,讓AI「真正參與營運」的基礎條件與推動決心。
從「單點工具」到「智慧運作核心」,這趟轉型之旅需要明確的策略與長遠的規劃,從審視內部痛點,從核心業務場景著手,逐步建立起專屬於企業的AI驅動流程,重構營運邏輯,這不只是為了追趕趨勢,更是為了在快速變動的市場中,建立起能夠持續優化、自主創新的智慧營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