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永誠:數字化推動關鍵不在技術,而是人性​

唯有工廠上下都認同數字化可以幫助自己,效益才會產生

文: 曹永誠

發布時間: 2019-05-02 18:20:00

工業4.0 企業數位化轉型 智慧製造

最近幾年來,機聯網一直都是超熱門的話題。相關研討會很多、從事導入的SI(系統整合商)也不少。但工廠內機台聯網的比率,卻仍以牛步在緩慢成長,這是為何呢? 

絕大多數的人認為原因在於:機台的種類太多且缺乏標準,老舊機台太多,有些甚至於連PLC控制器都沒有,當然不容易聯網。沒錯,機台缺乏標準且又多又老,這的確是技術上的大問題。

但在人類歷史上,改變的快與慢從來都與技術面的難度無關,人性面才是關鍵。簡單的說,只要對自己有利的事情,推動起來就會特別快。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關鍵是,透過機聯網把工廠透明化的想法,一開始就跟工廠的人性面是背道而馳的。工廠內的人員多半會覺得有被監視與受到侵犯的感受。尤其是當老闆不夠理性與科學,動輒將自然波動,誤以為是表現不佳的異常的話,那麼員工們想辦法自我保護與粉飾太平的現象就會更加茁壯。

例如化工廠的蒸餾塔往往裸露在環境之中,每天的天氣與氣溫都會對產能與良率有些影響,縱然製程調整可以補償部分,倘若這些上下跳動的數據動輒被當成異常檢討時,等同逼迫製程人員得透過某些手法來保護自己。這些手法廠內大家心知肚明,雖無造假,卻也在無意間,蓋住了某些真正的問題。 

有時候雖然不會公開跟老闆唱反調,但若有機會讓系統掛掉,大家也會有默契且不經意的隨手為之。我記得我們以前在做機聯網時,往往會將機上盒的工業用電腦,放置或掛在機台旁,這就常出現被往來推車不小心將盒子撞壞的報修。

一開始我們總認為是我們選定的位置不夠好,是在交通要道導致擦撞意外頻繁,所以我們會尋求更佳位置更換。但無論換到哪裡,過不久又會報修,報修原因不是撞壞了就是哪邊被勾到,甚至是電源線掉了。反正我們的機上盒就像蜜糖一樣,不管放到哪,總能吸引著意外的圍繞。 

上下都認同才能發揮力量

事實上,若想讓工廠朝向智慧製造建立新競爭力,就得從建立全公司的新文化開始。老闆帶頭,全員參與,讓全公司的每個人都能認可這些數據是在幫助他自己。

公司未來的管理運作都會是基於這些真實即時蒐集的數據來溝通與討論。公司不會因為買了一台新機台或機器手臂,或導入一套新系統,競爭力就會提升。競爭力的提升完全來自於公司管理的強化,而且是基於即時且正確的數據的管理。 

當工廠內上下都從心裡深處認同,數據是在幫助自己,不管是命令下達還是成果回報,不管是機台控制或是良率改善,這些即時真實蒐集的數據就是公司內共通的新語言,那麼大家的方向與行動才會確實且精準的校準在一起,整體的力量也才能發揮。

 

建立數據文化

我曾待過一個工廠,製造副總就是認清這個事實。所以要求不管是晨會還是月會,一律不准使用PPT。因為他很清楚PPT的偽善性,而且就算在會議中看到PPT內容某些地方的數據怪怪的,也沒辦法當場釐清與解決。

總得納入Action Items,讓人員於會後填單給IT部門,調出新數據然後篩選整理與美化後再次用PPT呈現。這不但耗時,而且常常不了了之。 

所以他要求在會議中直接開系統拉數據直接報告與討論。這簡直離經叛道,嚇壞了所有人。實施之初,IT主管首當其衝。因為每次一拉數據游標的漏斗就會一直轉,數據出不來。每次開會IT主管總是心驚膽跳。

但IT總有很多手法可以加速會議所需數據的存取。過沒多久,數據呈現甚至於臨時調同期數據比較所需時間,總能控制在30秒內完成。但接下來就輪到現場主管的日子難過了。因為這種會議等同完全透明、毫無遮掩的被全盤檢視,任何異常都會被即時抓出,透過交叉比對,根因與負責人也會被正確指派與快速解決。不到三個月,工廠效率大增。 

但是最關鍵的是,製造副總在實施這套手法時,並沒有以咄咄逼人的態度得理不饒人。

反而比以前加倍包容,常以共同努力的態度一起在系統上以數據講話的方式,找問題求改善,與下屬一起承擔、面對與解決,也就是因為持續以這種態度建立出數據文化。當文化被建立且認同後,數據的力量才得以真正被發揮,持續地強化競爭力。

延伸閱讀: 

第一篇-數字化,撥開工廠雲霧見青天
第二篇-數字化推動關鍵不在技術,而是人性
第三篇-數據是新能源 但不是多多益善
第四篇-有效數據的三大原則:影響必要因子、取樣頻率、涵蓋期間
第五篇-數據的保鮮期 愈即時愈能發揮最大應變效益
第六篇-穩固vs敏捷?穩敏雙態不是單選題
第七篇-讓機台會說話!打造機聯網數據高速公路

--------Comming sooon--------

第八篇-敏態系統套裝軟體化以快速佈署
第九篇-AI在工廠的應用手法案例


感謝您的收看,本專欄將有多篇深度報導,欲蒐藏文章敬請訂閱。
訂閱說明,「社群訂閱」以LINE登記後,每篇文章出刊時將以訊息方式即時發送。 
「郵件訂閱」基本資料登記後,將於所有文章發刊後(收錄全九篇)以EDM提供。


    郵件訂閱.png


更多案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