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雙態手法幫助企業邁向轉型之路

文:戴佳琪 2020-8-18

發布時間: 2020-08-14 16:24:00

雙態IT 敏捷開發 使用者體驗 創新思維 商業模式


19-10.jpg


雙態IT是什麼? 在「VUCA」,不穩定、不確定、複雜、曖昧的市場環境下,聽起來是資訊相關的領域又與企業有什麼直接的關係? 本篇將從了解雙態IT開始,探討現在企業面臨的問題與如何使用雙態IT、雙態思維來因應市場,為企業的轉型之路助力。




雙態的定義

穩態:是一種穩定的狀態,是按部就班的,也是完整的。

敏態:有敏捷的意思,指正在變化和發展中的,也是快速變動的。


那麼雙態IT又是什麼?

19-2.jpg

圖、雙態IT模型(資料來源: Gartner)


雙態IT (Bimodal) 在2014年由Gartner提出,其意涵是在公司原有穩定、可靠但龐大的IT系統下,礙於難以快速迎合市場需求發展出各項探索型、實驗性質、及可快速迭代的應用,建議企業可以建立「敏態系統」與穩定的傳統「穩態系統」結合,滿足企業營運需求。


主動與被動的迎戰,新型態與跨領域對手的威脅

以PChome作為範例,當初蝦皮以手機購物APP崛起,網路上就有人抨擊PChome跟不上時代,從前他的成功在於將傳統零售轉變為電商平台;但在行動電商戰場引爆時,卻礙於傳統桌機架構與商業模式,輕忽了趨勢,在軟體面與商業面皆受到重大的打擊。


同樣地,傳統銀行,也面臨到其他領域(軟體商)直接跨域的威脅,像台灣已有3家純網銀預計2020 Q3開業,因此,傳統銀行在顧好原有業務時,也積極的往行動網路銀行去優化體驗與服務。


以雙態IT面對急遽變動的市場

「VUCA」,是由Volatility(不穩定)、Uncertainty(不確定)、Complexity(複雜)、及Ambiguity(曖昧)等四個英文單字所組成,是指科技創新引發產業與生活型態急劇變化現象。


以PChome為例,如何以雙態IT來因應呢? 就敏態IT的開發思維而言:

1. 嗅到移動端的科技趨勢:例如發現人們用手機上網時間比桌機多,回家甚至不開電腦了的現象。

2. 快速探索是否有行動購物需求:確認後不是直接把桌機版本套用在行動端,而是站在使用者角度思考手機購物的方向,開發符合移動裝置需求的電商購物。

3. 開發後持續快速驗證與優化:找到最佳用戶體驗方式與獲利方向。


而穩態IT角色則是原有電商平台與資料庫,能擴增提供移動平台上的資料串接,讓兩種平台可以互相支援,也不需要大翻新。


以雙態思維帶入製造企業

雙態IT,似乎是資訊科技為主體,那麼對於企業營運是否能有所幫助呢? 筆者認為將IT字眼拿掉,雙態概念也可以企業營運模式與產品開發的策略思維。這是因為雙態思維價值在於:


1. 幫助企業快速轉型

2. 降低企業轉型時的試錯成本

3. 提升企業獲取市場機遇能力


 當企業成長到一定階段時,會呈現穩定,優點是獲利已有一套成熟模式;但面對市場競爭、產業變化,固守成規會讓公司利潤慢慢被侵蝕。此時,企業就需思考如何試驗發展創新產品、攻略新市場,穩敏雙態就是一種漸進性策略思維。


雙態的手法帶給製造業的思維

企業要從既有穩態方式加入敏態並不是直接取代或破壞既有營運模式,但仍然會面臨許多的挑戰與挫折。我們可以借用『精實創新』書中的精神與手法思考如何實踐。


面對現今變動快速的市場環境,許多企業在PDCA循環中,快速的訂定計畫(Plan)。進一步,靠著過去自身營運經驗,看到問題是這樣,那麼對策就會是那樣方式(point-based開發)進行執行。但由於草率的計畫,往往後續需要不斷重新做調整。這種類型的敏捷,並沒有帶來時程與創新上的效益,反而給予客戶一種品質不佳的形象。因此,親自深入客戶所在才能了解產品是如何被使用,又會發生什麼狀況,客戶在意的是什麼,才是回到解決問題的本質。


書中提到食品加工機具製造商案例,壽司機開發中因了解不同地區客戶需求,針對不同市場做調整。例如,中國大陸與日本的需求差異是,日本的壽司機需要做到口感完美、多功能、高產出。中國大陸則是要能快速變化口味、價格低、好維修。以此,抓住最重要的客戶價值來做調整,在Plan進行詳盡的問題解析,在DCA依客戶價值做迅速調整,可說就是敏態。原有機械開發上精進依然重要,也是能快速改變需求最重要核心底層,也就是穩態。


以此,穩態就是一種能適應改變的企業核心技術或產品;敏態就是面對市場快速變動的探索性創新產品或服務。


結論

雙態IT雖然是從資訊技術端而來的思維,但剖析其精神與現在企業營運要追尋與面臨挑戰是一體兩面。企業要思考的是,如何抓準自己穩態核心,延伸結合面對快速變動客戶需求的敏態創新,才能找到可長可久創新產品或商業模式。




10.jpg

Hi, 我是Aura

一名熱愛探索與觀察的設計研究者

由產品設計出發,體認設計是需要講道理,且要以人為本。

從軟硬體一路到服務設計的道路上追尋什麼是用戶想要的。

希望用設計的視角,結合商業、體驗、科技,透過文字一起成長。




6.jpg


更多案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