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AI落地關鍵:如何透過「流程再造」實現ERP+AI的智慧升級?
面對當前缺工、缺料、通膨與全球供應鏈衝擊的複雜環境,企業的目標已不再是單純的降本求生,而是必須透過數位轉型,確保利潤並提升競爭力,實現逆勢突破。
近來AI成為大勢,許多企業都在問:「我們該如何讓AI真的幫上忙?」,卻在實際導入中遭遇瓶頸:有AI應用,卻無法與企業核心流程結合,導致無法落地。
然而,真正的挑戰不在於技術,而在於企業需要一套「能讓AI融入日常營運」的策略性架構,AI的能力必須根植於企業的營運流程,ERP系統作為企業內部最接近流程現場、承載最多關鍵數據的系統,正是AI落地與實現流程再造的最佳起點。
一、傳統ERP系統的五大「數位瓶頸」與AI轉型迫切性
ERP系統是企業的營運基石,承載著從採購、生產到出貨的全流程資訊,但面對快速變化的市場,ERP經過多年演化,也累積了不少時代包袱:
- 資料孤立:數據分散於ERP與外部系統之間,缺乏全域視野。
 - 系統封閉:系統間串接困難,無法形成智慧神經網絡,阻礙全域協作。
 - 被動記錄:停留在「事後報表」的被動記錄,缺乏即時預測與主動防禦能力。
 - 操作複雜:界面與操作流程複雜,導致使用者經驗不佳,消耗大量人工時間。
 - 流程剛性:流程固定難以調整,無法因應突發事件或優化策略進行動態優化。
 
這些痛點,使得ERP在AI時代逐漸應變遲緩,尤其當市場變化快速、訂單壓力高、永續與資安雙重挑戰並行時,企業若仍依靠人工查詢、手動回報,就容易在關鍵時刻「慢半拍」。
因此,企業若要讓AI真正落地,關鍵不是導入多少演算法,而是要讓流程可感知、可觸發、可協同、可進化。這正是鼎新數智的ERP+AI全新升級版本AiGP想解決的問題:從「可見場景與流程」出發,聚焦能構建競爭壁壘的領域如AI、低碳、資安等,以營運流程為軸心重構企業體質。
零改變、高價值:AiGP打造AI進場的最短路徑
在過去,導入AI常伴隨三個迷思:「是不是要大改ERP?要重建資料庫?要重新訓練員工?」
鼎新的AiGP能夠不需改變原系統、流程與資料,就能開啟AI體驗,它以鼎新的多智能體運行平台為核心架構,讓 ERP+AI的結合不再遙遠,而是可以立即上手。它有以下五大升級能力:
- 打破資訊孤島:AI Agent能橫向解析ERP資料並跨系統串聯,資料不再封閉。
 - 即時監控與預警:AI能自動偵測庫存不足、出貨異常等狀況,提前通知。
 - 自然語言互動:員工可用「人話」查詢或指派任務,AI自動完成操作。
 - 智慧決策輔助:決策模型Agent能根據即時數據提供建議方案。
 - 自主流程觸發:AI依情境自動調整流程順序,達到彈性運作。
 
AiGP三大核心AI助手:將企業痛點轉化為數智高效能
| 鼎新 AiGP 三大 AI 助手 | 現況(AS IS) | 智慧升級(TO BE) | 
|---|---|---|
| 訂單生單助手 | 
				
  | 
			
				
  | 
		
| 文件總結助手 | 
				
  | 
			
				
  | 
		
| 報表分析助手 | 
				
  | 
			
				
  | 
		
AI生單助手:從人工登打到自動生成
在每日應付大量採購單的作業中,人工登打訂單既耗時又容易出錯。AI生單助手能辨識主流採購單格式,批次匯入文件後自動生成訂單草稿,使用者只需勾選與確認內容,即可一鍵匯入ERP系統。
這樣的流程再造不僅節省大量人工轉錄時間,也大幅降低登打錯誤風險。AI不再只是輔助工具,而是能「理解資料、執行操作」的智慧夥伴,協助業務與採購團隊以更快速度回應市場需求。
AI文件總結助手:從逐條閱讀到秒懂重點
過去在合約審閱或電子簽核流程中,審核人員需逐條閱讀附件內容,費時又吃力。A文件總結助手能自動閱讀與摘要文件重點,協助使用者快速掌握關鍵條款與風險提示。
只要在表單附件中開啟AI助理,即可即時提問,例如「這份合約付款條件是什麼?」AI便能立即回覆重點摘要,甚至生成簽核建議。透過這樣的智能輔助,企業能縮短審閱時間、提升簽核效率、降低遺漏風險,讓AI成為流程中的第二雙慧眼。
AI報表分析助手:從手動整理到智慧洞察
在過去的報表彙整中,員工需花費大量時間下載資料、手動統計與製作簡報。AI報表分析助手能將龐雜數據自動整理為圖表化資訊,並根據提問生成即時分析或報表。
無論是在ERP報表介面中請AI助理生成分析摘要,或直接下載Excel/PPT成品,都能快速完成決策所需的可視化輸出。這項輔助讓決策者能更快掌握營運脈動,同時減少報表製作人力,將時間投入在策略分析與商業洞察上。
 
 
 以製造業為例,製造業導入ERP搭配生成式AI應用趨勢,三大AI助手全面賦能營運流程,協助企業無論在內部單位執行或跨單位協作,於知識傳遞、合約審閱與報表洞察等領域強化決策流程,讓AI數智員工內化為製造企業中的高效執行基因與永續運營動力。
以流通業來說,鼎新ERP AiGP搭配三位AI企業助理,在商品知識傳遞、合約條款審閱、營運報表洞察等領域提高決策速度與準確性,讓AI數智員工深度融入流通產業的採購、銷售、物流與客服作業,成為推動高效營運與永續經營的新動力。
場景實證:ERP+AI如何幫助業務從「緊急催單」進化為「跨部門協同」的即時回應力?
想像以下的工作場景:業務人員接到客戶突如其來的急單需求,交期緊、數量大,必須立刻確認「是否能準時出貨」。
在傳統流程中,業務人員往往得人工登入ERP系統,再一一詢問生管、採購、倉管等單位,手動彙整資訊再回覆客戶。這不僅費時,也容易因資訊落差而導致誤判與延誤。
| 關鍵面向 | 傳統 ERP 流程(AS IS) | AiGP 智能流程(TO BE) | 
|---|---|---|
| 催單方式 | 業務需人工登入多個系統,逐一打電話或發訊息處理。 | 自然語言指令(如:「幫我查 A 客戶急單是否如期出貨」),AI 一鍵查詢即時進度。 | 
| 資訊來源整合 | 各部門資料孤立,需人工拼湊。 | 多智能體(生產、採購、倉儲 Agent)自動協同整合。 | 
| 時間成本 | 平均耗時 1~2 小時以上,常因溝通不及造成決策延遲。 | 約 1 分鐘內取得產能、物料與排程狀況,系統即時分析瓶頸。 | 
| 決策與異常判斷 | 需仰賴人工經驗判斷是否能如期交付。 | AI 自動分析可行交期,預測延誤風險並提供調整建議。 | 
| 客戶回覆 | 回覆速度慢、資訊易落差,易造成客戶不滿或誤款。 | AI 即時生成客戶回覆建議,協助業務快速且準確回覆,提升信任度。 | 
AiGP藉由目標驅動、能力調度、任務協同,成功將耗時的小時級流程縮短至分鐘級回應,實現高效率、低錯誤、省成本的實戰效益。
流程再造的三階段進化路徑:從試點到擴散
現在企業可以採用最小成本、風險可控的漸進式導入路徑,AiGP讓企業能以最小試點的方式快速獲得AI效益,避免全面轉型的巨大風險,實現滾動優化。
| 步驟 | 目標 | 實施路徑 | 
|---|---|---|
| 
				Step 1 最小化試點  | 
			流程整合與數據統一、單點提效。 | 先打通ERP與外部系統的資料接口,建立跨部門流程協同機制,讓AI能「感知」全貌。 | 
| 
				Step 2 建立決策模型  | 
			知識封裝與推理模型、多步驟協作。 | 導入生單助手、報表助手、文件總結助手、銷售查詢助手等AI Agent,讓繁瑣的日常事務自動化執行,員工回歸創造與判斷。 | 
| 
				Step 3 多智能體平台協作  | 
			多智能體協作、自主調度,實現流程再造。 | 從單一場景試點(如交期回覆、庫存預測)開始,滾動AI模型,讓智能隨使用而進化。最終,企業將從「人驅動系統」轉為「AI驅動流程」,形成可自我學習的營運循環。 | 
AI × 資安 × ESG 的新三角競爭力
AI的導入也不能忽略安全與永續。AiGP結合AI助手、ESG碳排監控與企業資安三大趨勢特點,協助製造業在數位轉型與多角貿易經營中穩健佈局。透過AI強化數據決策與流程效率,同時,它也將ESG納入營運流程,內建「碳盤管理模組」,可自動採集營運碳數據、建構碳基線,並透過AI助手提供減排建議與異常警示它也包含六大資安防護後盾滿足ISO 27001與個資法規要求,透過HTTPS加密傳輸、支援AD帳號整合與多因數認證(2FA),確保數據安全。
這代表企業在提升效率的同時,也能兼顧永續治理,實現「AI賦能 × 智慧防護 × 綠色轉型」的三重目標。
邁向智慧企業的下一步:讓ERP+AI成為企業的新基礎設施
企業數智轉型成功的關鍵,不在於導入了多先進的AI模型,而在於是否實現了AI與流程的無縫結合。
鼎新AiGP,以ERP作為流程骨架,AI注入智慧決策。它提供了實現流程的智慧化,將ERP從效率工具升級為整合流程、角色導向與三大AI助手應用的智慧夥伴,這讓企業將競爭焦點從人力操作,轉向智慧運營。
掌握AI落地關鍵,從流程再造開始,透過AiGP的最小試點策略,企業可以快速上岸,奠定未來永續成長的基石。

                              
                              
                              
                              
                              
                              
                              
                              
                              
                        
                        
                        
                        
我想瞭解 
我是用戶 
我是夥伴 



